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化敌为友 弘扬佛法
 积德行善 终至印度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7 年 6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第二部之一

化敌为友 弘扬佛法
 积德行善 终至印度


  

  ●大慈大悲    感化康国上下

  玄奘这位伟大的求法僧,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式的人物,继续往他的目的地行进。一路历经艰险,经过了好多小国家以后,玄奘的脚步又停留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叫飒秣建国,这个国家在汉语史籍中,被称为康国,大致是今天的撒马尔罕。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面,留下的关于康国的记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个地方在被蒙古大军摧毁以后,对于它的文字记载就不多了。而玄奘在它的鼎盛时期到达,记下了自己的观感:“异方宝货,多聚此国。”为当地的考古发掘给予足够的证明。

  “机巧之技,特工诸国。风俗猛烈,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也就是说当地的手工艺技术在周围是最好的,这个国家的风俗非常的刚烈,非常的勇敢,这个国家盛产战士,视死如归,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最重要的是,“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以远近诸国,都去模仿它的进止威仪,所以这是一个带有示范性的中亚国家。

  照这么说来,这里当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可以让玄奘停下他疲劳的脚步,来调整他远途跋涉后疲惫的身心,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停留之地,然而实际上不是,为什么呢?

  这样一个带有示范性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玄奘理想的休息地呢?玄奘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什么麻烦?他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康国虽然物产丰富,多异方宝物,出产骏马,盛产战士,周围各国都要向它学习,但是这里从国王到百姓都不信仰佛教。而是“事火为道”,崇拜火,崇拜光明。

  虽然国中有两所寺庙,但是没有僧人居住,也不准玄奘借住。当地人认为佛教是愚暗的东西,如果有佛教徒入住庙里的话,他们就会放火以驱散愚暗。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不可能再从康国国王那里得到他一路上几乎已经习惯了的热情的接待。

  当玄奘法师刚刚到达的时候,国王的接待很简慢,但玄奘是从非常强盛的突厥可汗那儿来的,突厥可汗还在自己的军队里寻找通汉语和西域语言的人,让他们一路陪伴护送玄奘往前走,所以康国国王看在突厥可汗的面子上,还是接见了玄奘法师。如果是一般的法师可能补充点粮草就上路了,但是玄奘不肯轻易放弃感化一国国民,让他们皈依佛教的机会。

  玄奘想感化康国的拜火教徒,但是想要改变一个国家的信仰谈何容易!玄奘将使用什么办法?如果是今天,玄奘绝对是一个公关的高手,他非常善于寻找朋友,更善于化敌为友,善于把一切不利于他求法事业的,转变成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力量。

  玄奘利用康国国王款待自己的一个晚上,对这个国王展开了强有力的思想工作,宣扬佛法,玄奘深谙此道。最终国王被感动了,至少是短暂地被感动、被折服了,所以欢喜请受斋戒,而且对玄奘法师非常尊重。

  玄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折服了国王,但仍然无法改变康国整个国家的信仰。就在玄奘向国王弘扬佛法的时候,事火为道的康国出事了,康国到底出了什么事?玄奘又是如何化解的?

  跟玄奘同道而来的还有两位年轻的僧人,这两位僧人按照佛教的老规矩,到了康国就去庙里烧香礼佛,遭到拜火教徒放火驱赶。两位僧人又惊又怕,赶快跑来向玄奘和国王哭诉。

  拜火教徒放火驱赶僧人在康国本来是最寻常的事情,但是国王受到玄奘的感化,思想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他闻报大怒,下令把放火的人抓起来。然后召集都城的百姓,下令砍去放火人的双手,举国震惊。

  玄奘是虔诚的佛教徒,一个得道高僧不会认可这种毁人肢体的刑罚。而且,玄奘也有自己的考虑。玄奘法师就劝说国王,不要对这放火的人施以如此严酷的刑罚。在场的人都很感动,玄奘也就借这个机会展示了佛教的慈悲为怀,这也是宣扬佛教非常好的方法。

  国王听从了玄奘的劝告,只是将放火的人打了几棍子,赶出都城。玄奘如此处理后自是上下肃然,大家再也不会放火驱赶路过的僧人,而且国王开始剃度僧人,让他们居住在这两座寺庙里,佛教在康国站住了脚。

  ●遇故人之子    睹人伦惨剧

  玄奘在康国,不但成功地取得了国王的信任,而且以他宽广的胸怀感动了当地的百姓,使不同宗教的人们,相互达成了谅解与和谐。而离开康国之后,玄奘又遇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而且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之中了呢?

  离开康国后玄奘继续他的求法旅途,往西南走了300多公里后,玄奘到达了羯霜那国,玄奘在这里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匆匆进入了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穿山越岭到达了铁门。

  铁门是西突厥的一个要塞,出了铁门,玄奘就到达了古代大夏,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大夏:“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南达雪山,北据铁门。”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印度文化和伊朗文化交融的地方,但是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盛况不再,大夏不再强盛,而是分裂为几十个国家,都臣服于突厥。玄奘抵达了其中的一个小国活国,即今天阿富汗的昆都市。在这里,玄奘遭遇了一场惨剧。

  玄奘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伦惨剧?这个惨剧和汉族的伦理观有什么相悖之处?而这个悲剧的发生,对于玄奘的西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事情本来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活国国王是突厥可汗的长子旦度,玄奘跟突厥可汗相处得很愉快,而且随行到这里的还有突厥可汗派出的通晓各国语言的官员,更让人高兴的是,旦度还是高昌王的妹夫,玄奘既然认了高昌王为兄,玄奘就是旦度的小舅子。在充满艰险的遥远的旅途中,还有比这样的事更让人宽慰和高兴的吗?

  可是玄奘到达的时候,高昌公主,也就是高昌王的妹妹刚去世不久,所以玄奘把高昌王给她写的信给旦度看的时候,旦度号啕大哭,看来旦度和高昌公主的感情非常好。而且根据记载,旦度当时身患重病,夫人又刚刚去世,心情悲痛,他便对玄奘法师说:“弟子见师目明,愿少停息。若差,自送师到婆罗门国。”也就是说,我看见法师眼为之一明,请您在这里稍微停歇一下,如果我稍微好一点的话,我亲自送您到婆罗门国。

  如果由旦度亲自送玄奘到婆罗门国,玄奘这一路会少很多麻烦,西行求法之路也会平坦得多。慢慢地旦度的身体好转了,可是他并没有马上去履行对玄奘的承诺,而是忙着又娶了一位比他年轻很多的夫人。而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次婚姻,给旦度带来了杀身之祸。旦度的大儿子串通新夫人,把旦度毒死了,而毒死旦度后,大儿子居然娶了新夫人为妻,并自立为国王。

  如果旦度按照他对玄奘许下的诺言,身体好了以后马上送玄奘到印度的话,他一定可以躲过这一劫,但是他终于没能躲过去。

  ●仗佛法无边    修质子伽蓝

  在这种情况下,送玄奘到婆罗门国的承诺,当然是无法实现了。再往东南,玄奘又面临着一段非常艰辛的路途,就是今天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西150英里处著名的巴米扬,更为重要的是,玄奘留下了关于巴米扬大佛的记载:“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偷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而成。”

  离开了巴米扬大佛,前面就是黑岭,黑岭是中亚胡族和印度的分界岭。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翻过黑岭,就是离开了中亚胡族的部落,进入印度,对于玄奘而言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在中亚和印度一带,还有一个不小的国家,叫迦毕试国。

  尽管在迦毕试国有非常漂亮的寺庙,有精彩纷呈的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但是,玄奘在迦毕试国最注意的是一座叫质子伽蓝的庙,质子就是人质的意思,伽蓝就是庙的意思。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迦毕试国时,玄奘最先记载了这座庙,而且,玄奘回国以后,还几次三番跟他的弟子充满感情地谈起这座寺庙,这些记载都留在他后来的传记里。

  在佛迹颇多的迦毕试国,玄奘为何单单对质子伽蓝这座寺庙格外关注?玄奘和这座寺庙有什么特殊关系?质子伽蓝,这个名字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玄奘在迦毕试国受到了包括国王在内、僧俗民众非常热烈的欢迎,很多寺庙争相邀请玄奘入住。质子伽蓝在争夺玄奘的时候说:“我寺本汉天子儿作,今从彼来,先宜过我寺。”

  这句话毫无疑问吸引了玄奘,在这么遥远的一个地方,居然有一座寺庙是中土的一个皇子建造的,怎么会不让玄奘心潮澎湃呢?

  质子伽蓝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用当地的语言就叫沙落迦,沙落迦就是洛阳,所以这座寺庙又叫洛阳寺。洛阳是玄奘生活、学习、游戏、成长的地方,当他远行万里来到如此遥远的地方,突然看到一座寺庙是以自己家乡的一个重要城市命名的,能不激动吗?这可能是玄奘选择入住一家小乘寺庙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又叫质子伽蓝呢?说起质子,在大家的想象中总透着一丝无奈和凄凉。实际上,这个质子的生活之好,出乎意料。《大唐西域记》记载这个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犍陀罗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也就是说他在各地有别墅,洛阳寺就是这位质子的夏季避暑别墅改建的。

  玄奘不仅留下关于质子和洛阳寺的记载,而且还对这座寺庙为这位隔代以前的质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什么样的贡献呢?不是施舍,也不是讲经,也不是辩经,而是更具有传奇的色彩,更具有震撼力。玄奘做了些什么呢?

  玄奘到达这个地方时,质子早已不在,寺庙也已破旧不堪。作为一名路过的求法僧人,玄奘能为这位隔代的汉皇子做些什么呢?在质子伽蓝里面,还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质子也是信佛之人,所以他在住宅旁边的山上凿了几个石窟,作为自己打坐修佛的地方。关于这几间石室一直有传说,说这里面藏着大量的珠宝,质子还在墙壁上画了药叉在那儿守护,只要有人想盗取珠宝,药叉就会示以各种各样恐怖的声音和形状,吓阻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些。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质子在建造这个寺庙的时候,就在东门外面的一座佛像的脚底下,预先埋藏了很多珠宝和金钱,作为以后他回国,或者他去世后维修寺庙的基金。

  有一个恶王听说这个消息后,曾经几次三番地带兵来挖珠宝,但是每到挖的时候就会地动山摇,而神像头上的鹦鹉,就会发出完全不像鹦鹉发出的非常凄厉、非常恐怖的叫声,就把想盗宝的人吓跑,所以没有成功过。不仅如此,连庙里面的僧人想要动用这批珠宝来维修寺庙都不行。所以当他们看到从质子的家乡来了一个玄奘法师,庙里的僧人都觉得机缘到了,大家认为玄奘一定有能力帮助他们挖宝。

  为了修缮寺庙,玄奘当然是责无旁贷,就带着这些僧人到质子画像前去祈求。玄奘说,您当年留下这批东西就是为了后人用的,今天玄奘我自己来开宝库,我亲自把珠宝交给有关部门,保证花在正当的地方,绝不虚废。这段话大概是感动了质子的在天之灵,玄奘说完之后命人开挖就毫无问题了,地也不动,山也不摇,鹦鹉也不叫,挖到地下七八尺的时候,挖到了一个大的铜器,里面有黄金数百斤,明珠数十颗,玄奘就用这笔金钱修缮了质子伽蓝。

  关于质子,玄奘又留下这个记载,说印度没有桃和李两种水果,质子把种子带过去,亲手种植在那儿,桃和李才从中国传到了印度。

  玄奘离开迦毕试国,向东行进了300多公里,再次翻越了白雪皑皑的黑岭,来到了当时政治地理概念当中的北印。至此,玄奘总算历尽艰险,屡经生死的考验,抵抗了各种各样的侵袭和折磨,到达了他心目中的圣地——印度。

  (本文素材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提供)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