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情感心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的父亲母亲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7 年 7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父亲母亲

柯其其

  ●采访人:本报记者 柯其其

  ●被采访人:鹤山区总工会 思雨

  ●采访方式:思雨提供初稿

  夏日的阳光穿过云层,驻足在一片柳树林间,这一瞬间是那么柔美,那么温馨。纤手抚额,数着一道道柳树林间投下的阳光,我猛然发现,岁月已经流逝了太多。

  又是一个浪漫的夏季,一段度假休闲的好时光。要是在前几年,我早就整理好行囊、订好车票,踏上回家的路程了。但今天我却不能享受那份回家的喜悦,只能远在他乡,心里涌起阵阵思乡的酸楚。

  记得上大学时,每当夜幕低垂,我们几个室友在宿舍里几乎无所不谈,包括自己的父母。毕业后便很少有这种畅谈的机会了,更少谈起当年的那个话题——父母的那份永不会褪色的情感。

  我的父母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大半生,很少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但他们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并且很有价值——工作干得好,子女们也都养大了,都比较有出息,等等。但我认为他们还是失去了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除了工作,他们应该懂得享受生活。

  但说到父母当年的恋情,却让我肃然起敬。可以说,他们经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含蓄式”、八十年代“待蓄式”和九十年代“开放式”的恋情。

  父亲是河南人,年少时背井离乡来到山东,当时因为生活条件差,二十几岁的父亲略显消瘦,却依然英俊。父亲和母亲一见钟情,母亲当时是乡里的妇联主任,漂亮,能干。母亲说,刚开始他们只是用目光交流,但又怕目光撞到一起,偶尔发觉了父亲看她的眼神,父亲总是笑一笑,然后迅速把目光游离别处。很多年后,他们把这段恋情称作“含蓄式”的恋情。

  八十年代,他们的感情发展到了“待蓄式”。一次吃饭时父亲对母亲风趣地说:“如果上苍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提前20年说出那个神圣的字。”

  父亲想说的那个字是“爱”。他第一次对母亲说这个字,是八十年代初我出生时。他兴奋地对母亲说:“这是我们爱的结晶。”八十年代人们的感情就是这样,示爱的方式虽然比以前直白了许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含蓄。

  九十年代至今,爱如潮水般渐趋泛滥,人们不再含蓄,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字眼。这也影响到了我的父母。

  现在,父母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感情却丝毫不见消退。每天早上,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携手到公园打拳练剑,沿路欣赏着满园的生机,还不时留下一些酸涩的诗文,然后互相批注。

  以前从不下厨房的父亲,现在经常主动下厨房和母亲一起做饭,他们总是各做一道菜,都说自己的菜最香。父亲就连看电视的口味也变了,过去打开电视就找战争片或者乡村剧,现在他居然也喜欢母亲爱看的韩剧了。

  每当我们说起这些事,他俩都会说,这是“与时俱进”。

  父母这一代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不同时期的恋情,虽然示爱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感情却始终没有褪色。

  时常听到有人感叹,如今的爱情很势利,想找一份真爱实在很难。但我想告诉大家,不管世间如何变化,爱是可以永远不变的。倘若有情,就好好珍惜吧。

  

  记者手记

  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听到父辈们看似平常的故事,自己先就感动了。父辈们的爱情里鲜有甜蜜的话语,对他们来说,所谓的爱,就是有了好吃的,一定要给对方留着,有了重活、脏活留给自己——时刻记挂着对方,唯独不疼惜自己。

  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悲欢离合,有的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平常得甚至有些平淡。可他们却在用心品味着爱的滋味,生活中相依相偎,相濡以沫……

  他们的故事里少有“我爱你”这样的话,可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互谦让,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缺少的。毕竟,平平淡淡才是真!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