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脑海中无数次想象过“中流砥柱”的样子——它,应该高大且宽厚,气势雄浑地屹立于黄河之中,虽千百年来静默无言却始终为中华儿女所景仰和膜拜。毕竟,“中流砥柱”这个名词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具有太浓太浓的含义。
2007年7月18日,我终于在友人的带领下见识了“中流砥柱”的真面目。
那天,祖籍三门峡的友人带我游览三门峡的标志性景区、素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三门峡大坝。只一眼我就被它的气势震撼了——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为857.2米。坝身上题着八个大字:“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夹带着无数旋涡的黄河水从脚下汹涌而过,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的所有感觉就只是一个字:“大。”大河,大坝,大字,高天厚土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宏大。
可是中流砥柱呢?闻名遐迩的中流砥柱呢?我看见了黄河之奔腾澎湃、大坝之伟岸宽广,却不见那最令人遐想无限的砥柱,不禁有些着急。
朋友微微一笑:“砥柱就在眼前的黄河之中,仔细看看。”
“仔细看看”?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分明应当一目了然才是,又何须“仔细”观望?带着疑惑我环顾四周,眼前能算得上一座山的应该只有那儿了……怯生生将手往斜前方一指:“难道是那个?”
朋友颔首:“正是。那便是‘中流砥柱’。”
你无法想象我当时的惊愕——那分明只是一座小丘,低矮、平缓,也无太多棱角,灰暗的颜色让它显得极不起眼,最可笑的是——“山”顶上居然还稀稀疏疏地长着几棵青草。整个场景几乎有些滑稽。这哪里是我心目中峭拔伟岸的砥柱山呢?我对它失望了。
我就这样默然地站在大坝上,看脚下的黄河水恣意奔流。就在这时,奇观出现了——只见一排大浪打来,数不清的旋涡急急地朝砥柱山冲去,眼看就要吞噬了那“小可怜”了,可桀骜不驯的黄河水却在它的脚下打了个转,老老实实地朝东流去。再看大浪过后的砥柱山,似乎没有留下丝毫浊浪的痕迹,依然静默,岿然而立,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就在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这盛名在外的砥柱山——它的闻名正得益于它的大气无言、它的举重若轻,它用看似平凡的外表担负了不平凡的任务,可它却将这一切看得很平凡。也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悟出了砥柱山不高的秘密——若是过于峭拔,那该何等容易遭到摧折!只有如眼前这般稳重敦实,方才能在千百年时间的无垠的旷野中,挑得起如此非同一般的重担。60多年前茅盾对他崇敬的白杨树这样赞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的,砥柱山同样不美,甚至不高,可是它千百年如一日的沉稳,大气,脚踏实地与不言功绩,让它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好的精神象征!眼前的砥柱山,让我想起了从豫北到豫中再到豫西这一路上看到的农民,憨厚质朴的笑容和被生活压弯的脊梁几乎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共同特征,可是,正是这微驼的脊梁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永远傲然挺立的风骨!
告别砥柱山时,我看到了它旁边石碑上的一首诗:
“黄河波涛滚,中流望三门。巍巍一砥柱,悠悠民族魂。”
只一遍,我就记住了这首诗。我想那是因为我读懂了砥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