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窝头”,首先让人想起的就是小时候常吃的,用玉米面、高粱面做成的“窝窝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豫东农村,吃窝头应该是每家每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出生于七十年代末的我,对此也深有体会。也许正是对“窝头”一词体会太深的缘故吧,进城上班的第一天我就闹出了笑话。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豫北一个煤城的国有煤矿工作。初到矿上那天,队领导让技术员小谢(我称他谢工)带我下井,先熟悉一下井下工作面的情况。途中因为内急,我只好满脸窘迫地向谢工“请假”去方便一下。谢工笑着说,反正也不远了,我在前面的“窝头”等你,你方便完就直接去找我。一听说不远,再加上特殊情况,没等他说完,我就答应着去方便了。
一阵“轻松”过后,正要转身追赶谢工,才想起刚才他说的话:让我去“窝头”找他。天哪,窝头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有“窝窝头”的地方?这年头井下职工还吃窝头?还是工作面形状像“窝头”的地方?我不禁纳闷起来,但还要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时,前面正好有一位工人师傅下班走过来,我快步走上前去,问他:“师傅,‘窝头’在哪儿?”那位师傅似乎也充满好奇,他竟反问我:“哪个‘窝头’?”这下我更懵了,这煤矿井下到底有多少“窝头”啊?或者说到底有多少形状像“窝头”的地方呀?正当我不知所措之时,谢工过来了,还一脸埋怨地说:“等你这么久,你还有闲情逸致在这儿聊天!”等我满脸通红又充满委屈地说明原因后,谢工与那位工人师傅全都大笑起来。
后来,听了谢工的讲解,我才明白:“窝头”只是矿区职工对井下岩巷、煤巷工作面的一种俗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那种“窝窝头”。据说,在东北地区的煤矿,矿工们对岩巷、煤巷工作面还有“掌子面”的俗称。看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若对这一行业的俗语不了解,弄不好就会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