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记忆之城》拍摄过程历尽艰辛,历时1年多,转战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河北多个场景。为了重现历史真相,在拍摄时,剧组不仅请了众多资深历史学家进行指导,还请了10余位“重庆大轰炸”幸存者为剧组出谋划策,为再现历史提供细节。为了刻画惨烈的“6·5隧道大惨案”,剧组还专门在化龙桥搭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庆繁华街道和校场口“十八梯”,当幸存者代表看到木板营造的吊脚楼与改造过的旧防空洞后,纷纷表示“这就是70多年前的重庆老街”。
主城区内造70年前街景
现在要在重庆找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建筑几乎没有,所以剧组斥资重搭街景,重现当时的重庆城。制片人唐莉莎透露,他们花了40万元在化龙桥的一个室内厂房中,搭建了一条重庆上世纪30年代的老街道,“为了还原那个年代,我们大规模建造了商铺、茶楼、餐厅等,还有人力车和老爷车出现,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老重庆。”在拍摄“大轰炸”的场面时,形象逼真地重现了战争给重庆人民带来的灾难。该剧的编剧徐萌告诉笔者,剧中所有的场景基本上都是按照史料里的记载以及一些老照片的“翻版”,当然要想更加真实地还原“重庆大轰炸”的原貌,剧组还需运用大量的电脑制作来完成,做一个重庆城的模型,然后在资料片上剪辑,最后由电脑特技处理完成。这些是为了还原事件的真实感,也是剧情的需要。
化龙桥废墟再现“惨案”
剧组还专门在化龙桥废墟搭建了校场口“十八梯”,以刻画惨烈的“6·5隧道大惨案”。在拍摄期间,幸存者代表来到这里,同时他们建议制片方设计警报灯笼时要符合历史,“敌机准备来临时,一个红灯笼表示飞机还有半个小时到达,两个灯笼表示飞机即将到来,须紧急疏散,三个灯笼是飞机已经来临,挂绿灯笼是解除警报。”
仿制第一代消防车
该剧第一场轰炸重庆的戏是在磁器口钟家大院外拍摄的。为再现轰炸后的火灾现场,剧组特地将先前搭建好的场景放火烧掉。现场,剧组专门搭建的被炸垮的房梁在燃烧着,散发出阵阵焦糊味,地上铺满碎瓦片,沿路坐着几十名伤员,由群众演员扮演的“消防人员”吃力地推着一辆铁皮车跑来,两个人拿皮水带,4个人用手飞快地压“车”上的杠杆,一股巨大的水柱喷出。笔者从道具师张先生处获悉,现场使用的道具消防车,仿制的正是第一代消防车。为制造这辆“车”,他们去三峡博物馆查了实物资料和图片资料,并请教文物专家,前后总共花费1个月时间。张先生透露,这辆“消防车”外部将两只废旧汽油桶拼接起来,形成容积一立方米的水桶。此外,在桶内放置3个大小不一的天然气罐,顶上焊接一根5米长的铁杠杆,通过按压将水喷射出来。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表示,剧组所造的“消防车”和当时的消防车基本一致。其实大轰炸时的消防队一般使用三种消防工具:水枪、人工水龙和机动消防车。而剧组使用的救火车则是当时最普遍的人工水龙,视觉效果比较突出。
教堂成了“陆军部医院”
继王志文的《龙虎人生》将南岸慈母山教堂改装成抗战时期的战地医院后,拍摄《记忆之城》又将慈母山教堂改装成了“陆军部医院”,并在这里拍摄了一组伤员被转移到医院抢救的戏。被改装的慈母山教堂完全是一副医院模样,几十间屋子全部变成病房,过道里躺满了刚从前线下来的、满身血迹的“受伤将士”和“重庆市民”,医生和护士穿梭于各个伤员之间。院子里,几口消毒用的大锅煮着沸腾的开水,到处晾晒着绷带,墙角堆放着军用物资,甚至还有临时搭建的手术台。导演杨文军说,医生、护士很多是从医院里请来的,上百名群众演员同时出动的大场面也经常出现。
老枪上阵还原抗战历史
影视剧里道具枪大都不是真枪,一般是利用材料拼造而成,基本上只有枪械外形和模仿发射的光声效果,并不能发射子弹。但这个剧组的装备都是“真刀真枪”——各式“二战”枪械使得现场氛围相当逼真。为表现将士们奔赴抗日前线的情景,剧组特地调配了200多位群众演员。道具师透露,剧组专门从成都军区借来了上百支“二战”时期的真枪,让老枪上阵还原抗战历史。据介绍,这些老枪里有“二战”时期日军的装备“三八大盖”,也有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捷克式轻机枪,以及八路军军官佩带的“驳壳”。不过,这些能够发射子弹的真枪,没有配弹药,由剧组带来的专业枪械师严格管理。道具人员表示,这些真枪已经被做“死”,不能发射弹头,但如果打空弹,在3米内仍然对人体有威胁。
(马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