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重返西藏
千年古“酒”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07 年 9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代铜壶竟有酒香袭来,是千年美酒残存,还是谷物发酵而致?《走近科学》探究——
千年古“酒”
去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六安市双墩村意外地发掘了一座规模很大的西汉时期的古墓,在这座墓葬中发现了包括木俑、食物、金箔、铜器等在内的众多陪葬品,而在出土的22件做工精美的铜壶中,有一件铜壶还散发出一股清香的酒气……

  高级墓室 出土酒香铜壶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竟有这么一座大型墓葬,除了出土的大批千年稀世珍宝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十分显赫之外,更能显示他独特身份的是,这座大型墓葬的特殊结构——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一种天子葬制,汉代时期,只有帝王或者经过赏赐才能使用这种特殊的葬制。由此可见,墓主人一定非同一般。然而,让考古工作人员失望的是,这座墓室早在唐代就已被盗过,大量珍贵的物品被盗走,只有外藏室放置的一些陪葬器物侥幸得以保存。

  就在考古人员慢慢地揭开外藏室西南角的一些木板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只见几件铜壶零乱地摆放在外藏室的底端。经过千年的岁月沧桑,它们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逃过了盗墓者的洗劫。虽然铜壶的表面已经被厚厚的泥土掩埋,但依然不能掩饰它尊贵的千古容颜。

  来不及多看,考古人员立即对铜壶进行了清理和保护。然而,就在搬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其中一只铜壶里竟然有一股酒香徐徐飘来。不仅如此,从该壶中还倒出了黄色的液体和不少谷物。

  出土器物 表明墓主身份

  工作人员不敢有丝毫大意,赶快把这个铜壶与里面的液体封存好,连夜送到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考古研究所里,这些做工精良的汉代铜壶经过清理,终于露出了它们的本来面貌。

  出土的铜壶共有22件,各个工艺精湛,造型美观,难以想象2000多年前的铜壶做工工艺竟如此纯熟,有的壶身还刻有精美的图案。在观察时考古人员突然发现,其中几个铜壶身上刻有汉代的文字。正是这些雕刻的文字,再结合之前发现的陪葬物,考古人员最终确定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他就是西汉时期,六安地区的第一代王刘庆。

  然而,史书中关于六安王刘庆的记载凤毛麟角。除了封王等短短的几行文字之外,并没有任何关于他墓葬情况的历史记载。这无疑给考古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麻烦。

  精美铜壶 并非存放谷物

  在研究所里,记者看到了经过处理后的黄色液体和壶底的谷物。经过过滤,壶里的液体被分成不同的成分。壶底的谷物也显露出了它们基本的状态,虽然过去了2000多年,但仍然还能辨别出这些谷物的形状很像米粒。

  谷物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里面的蛋白质和淀粉会逐步分解成糖分和酒精等物质。那么,会不会是这些谷物盛放在铜壶里,经过后期发酵而形成了酒的味道呢?经过研究,工作人员认为,在西汉时期,铜壶一般都被作为礼器,很可能是其他王公贵族赠予六安王的贵重物品。用这样金贵的容器盛装谷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如果铜壶里原来放的是谷物,在墓室这种封闭的条件下,是不大可能发酵的。

  壶中液体 检测不到酒精

  随后,考古人员发现有的铜壶的壶口处有绳索的痕迹,由此推断铜壶是用来盛酒的。那么,铜壶里的液体很有可能装的就是2000多年前的米酒。然而,当专家对液体进行酒精检测时,显示的结果却让考古人员大失所望,根本检测不到一点酒精的存在。也许是由于从出土到检测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酒精已经挥发,所以检测不到。不过,要想鉴定它是不是酒的话,除了酒精这一个指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指标可以供考古人员参考。

  经过检测,铜壶里的谷物和液体仍然含有一些微量的淀粉和蛋白质等小分子的化合物。而这些都是成为酒所必要的有机成分。分析中,考古人员还发现,这座墓室曾经有过一次大的干枯期。墓室中的木头早已经炭化,大量干枯炭化的木俑就是很好的证据。所以铜壶里装的液体早已消耗殆尽。

  千年之谜 希望早日破解

  尽管铜壶里曾经盛放过大量的美酒,经过长时间的蒸发和地下水的侵入,里面装的液体也不可能是纯正的西汉古酒,那为什么考古人员在现场还能闻到一股酒香呢?既不是谷物的自然发酵,也不是千年古酒残存,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呢?

  此时,墓中出土的稻米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经过研究,专家最后推测,正是因为这些炭化了的米粒吸附了大量的酒精分子,加上墓室密封的条件,以及后期地下水的侵入,才让铜壶中的液体成了现在的状态和气味。当墓室被慢慢揭开和铜壶里的液体倾倒晃动才使得液体的气味被散发了出来。不过,这也只是专家们的推测,希望这个不解之谜能够早日真相大白。

  本文素材由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提供

3上一篇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