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破解藏字壁
青城召庙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07 年 9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城召庙

  

  ■一次意义深远的会面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蒙古地区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100多年后,草原上崛起了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阿勒坦汗。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阿勒坦汗出生于一个贵族世家。他的祖父达延汗曾经统一蒙古,而他自己,从17岁就开始跟随父兄打仗,戎马一生。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右翼的土默特部成为当时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不仅如此,这位风云人物在晚年还完成了一件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在1574年,阿勒坦汗和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决定会面。一位是蒙古草原部落的首领,一位是西藏格鲁派的领导者。他们的这次会面,注定会载入史册。

  原来,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信奉一种神秘的原始宗教——萨满教。虽然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就接触了藏传佛教,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便是以佛教为国教,但广大牧民们仍然信奉长生天的萨满教。随着元朝的灭亡,蒙古人从中原北徙之后,藏传佛教逐渐被蒙古民众所淡忘。

  1571年,阿勒坦汗和明朝恢复了和平,史称“隆庆议和”。此时的阿勒坦汗已厌倦战争,开始怀念和向往祖先忽必烈时代的治世方式。就在这一年年末,一位藏族神秘人物出现在阿勒坦汗的宫帐前,他就是阿兴喇嘛。至于阿兴喇嘛究竟为何在此时前往土默特部,至今还是个谜。不过,他的到来使阿勒坦汗产生了向佛的念头,而这个开端就是迎请西藏活佛索南嘉措。

  1578年6月19日,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一派繁忙景象。来自于汉、藏、蒙古等族的信徒纷纷从青海和蒙古地区赶来,紧张地等待着一场隆重的仪式。历经了几番周折,阿勒坦汗从呼和浩特出发,终于在这天到达青海,见到了索南嘉措。

  随后,阿勒坦汗举行了盛大的法会,据考证,参加者多达10万人。在这个法会上,阿勒坦汗的侄孙子代表阿勒坦汗发表了后来被史学家们称为蒙古草原第一个和平宣言的演讲,正式皈依佛教。从此,蒙古草原上将近几十年没有大型战争。

  

  ■正式皈依佛教修建大召寺

  1578年,阿勒坦汗从青海返回蒙古,许愿建造一座寺庙——大召。来自于尼泊尔的工匠,用1500公斤纯银铸造出中国最大的释迦牟尼银佛。几百年来,银佛大殿内,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朝拜者和参观者络绎不绝。

  就在大召修建的同时,一个更加浩大的工程正在酝酿。阿勒坦汗和夫人三娘子决定改变“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草原上修建一座全新的城市。来自蒙古族和汉族的能工巧匠,采用大青山上的青石建造城墙。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故取名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就是现在呼和浩特的旧城。1581年,明朝赐名为归化城。

  阿勒坦汗的向佛之心最终得到了土默特各部的支持。在他的号召下,追随者们争先恐后地修建寺庙,供奉喇嘛。但喇嘛来往人数最多的还是大召。然而,一个有如此影响力的寺庙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活佛。原来,1582年,阿勒坦汗病逝。他的夫人三娘子邀请索南嘉措前往蒙古,之后,索南嘉措就没有回到西藏,最终圆寂在了蒙古草原。临终时留下遗言,他的转世灵童会在呼和浩特以东的地方降生,而且将出现在蒙古的黄金家族当中。一年后,阿勒坦汗的后裔中诞生了一个男童,蒙古人认定,他就是索南嘉措的转世灵童。

  格鲁派的活佛居然转世在了蒙古,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西藏和青海。1592年,来自格鲁派三大寺庙的使者来到草原,对灵童的真假进行查访。云丹嘉措最终被确定为索南嘉措的转世。由于索南嘉措和云丹嘉措都在大召活佛的位置上坐过,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喇嘛能够超越他们在大召当活佛。

  作为唯一的蒙古族黄教最高领袖,云丹嘉措的出现,加强了格鲁派和蒙古草原的联系。短短的数十年间,格鲁派僧人遍布了蒙古的各个角落。阿勒坦汗时代开始的召庙文化,此时得到了极大发展。归化城内就建起了10多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呼和浩特也因此被诗人称为召城。

  从顺治年间到乾隆年间,呼和浩特城内兴起了建庙的高峰,当时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说法,喇嘛的人数也达到了上万人。当时,每个蒙古族家庭中,都会把最聪明的那个男孩送到寺庙出家为僧。就这样,佛教传入蒙古草原后,终于在清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1735年,清廷在归化城的东北增设绥远城,归化和绥远就组成了现在的呼和浩特市。然而,寺庙还是集中在归化城。

  清朝时期的召庙,还拥有大量的庙产,而围绕着寺庙,相关的印刷雕塑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召庙已经不仅仅是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百年来,召庙不仅见证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慈灯寺谜团重重

  呼和浩特市浓郁的召庙文化是城内独特的风景。在这些建筑精美的召庙群中,位于旧城区的慈灯寺看起来似乎并不起眼。传说中,这座寺庙曾经遭受过战火,辉煌一时的古刹最后仅剩五塔,当地人索性就称之为“五塔寺”。而就是这座寺庙却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据史料记载,慈灯寺的建造并无任何传奇之处,它只是当地寺庙——小召的一个属院,修建于1732年。慈灯寺的五塔是金刚舍利宝座塔,它的底座是一个拱门方形的高台,台上矗立着5座小塔,代表着金刚界的五方佛。按照佛经上的说法,金刚宝座塔的中心塔一般代表大日如来佛,其他4座塔分别代表着四方佛。然而,中心塔所雕刻的佛像却非常奇特,佛像的手印并非象征大日如来佛。这个奇怪的布局,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通往五塔地宫的门,依旧紧闭着。五塔的下面也许埋葬着某位高僧的真身或者法身舍利。而这一切,是否和萦绕着慈灯寺的种种传说有关系?直到去年,这些问题才找到答案。

  

  ■清理工程发现线索

  去年3月,慈灯寺周围广场进行建设,文物管理处决定对五塔寺的其他遗迹进行清理。由于慈灯寺遭受过多年的战火,5000多平方米的寺庙如今仅存五塔,而仅有的老照片根本无法反映出寺庙的整体布局,考古人员只能根据清理现场和历史资料进行预测。

  然而随着清理工程的不断深入,最后展现出的慈灯寺复原图却让所有人大感意外。复原图显示,沿着中轴线有三重大殿,这个布局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可却又出现了整齐分配的4座配殿,更为奇怪的是,人们在测量中还发现,配殿到第二重主殿的距离居然是相等的。历史照片还显示,慈灯寺配殿的屋顶是斜山顶式,根据佛经的教义,这种规格的配置说明配殿里所供奉的佛像的地位并不低。

  如此的布局,人们在呼和浩特从来没有见过,配殿里究竟供的是什么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考古人员。而一名俄国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留下的旅行日记给了他们帮助,4座配殿的名称和所供奉的佛像都有梵文音译记录。在梵文专家的帮助下,考古人员最终确定,慈灯寺是一个以金刚萨埵殿为中心的曼陀罗坛城。

  根据俄国人的记载说明,慈灯寺的4座配殿分别代表了金刚界的四方佛。根据佛经的教义,这4座配殿和金刚萨埵殿正好围成一个曼陀罗坛城。不仅如此,4座配殿所代表的佛和4座小塔所代表的佛正好对应。寺庙是一个以金刚萨埵殿为中心的曼陀罗坛城,而五塔也是一个金刚界的曼陀罗造型。由此可见,慈灯寺正是根据密宗经文,在舍利宝塔前选择极品之地建成。(王 军)

3上一篇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