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鹤壁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老年
门球队
问鼎中原
油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
征兵体检新增三项标准
总得有人
做孔融
50个公厕标志牌“上岗”
涂改号牌躲警察 撞进护栏人车伤
两个书报亭
失窃
服务到工地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得有人
做孔融


卫 珩

  电视剧《家有儿女》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小雨对妈妈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妈妈知道不?”……“孔融把大梨让给自己的弟弟妹妹,自己吃小的,可刘星和小雪为什么不把礼物让给我?”之后,小雪和刘星相继找到妈妈,想要那份礼物。我看完后,开心之余也很无奈,纳闷为什么姐弟三个都不愿做孔融呢?

  孔融让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教育的典型例子,关键在“让”的行为而不在让的对象。但是,在现在的商品经济大潮中,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体现的谦让精神却遇到了挑战。很多人都想当孔融的哥哥弟弟,因为可以吃到大梨。相反,愿意做孔融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因为“讨厌吃亏”。

  怎么样才算是吃亏呢?有人或者会说,就是孔融那样的,把到手的好东西平白无故地送给别人。并不是占不到便宜都叫吃亏。就拿著名的“管鲍之交”为例,可能有人会说管仲在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却处处为管仲说话,后来还推荐他做宰相。正因为鲍叔牙肯“吃亏”,所以不但交到一个好朋友,而且为国举才,国人受益。吃亏有时候换一种说法就叫“谦让”,叫“不计得失”。

  本报10月31日二版刊出的《大学生村官赵阳,悉心照顾孤寡老人李爱枝》中这样描写赵阳:“李爱枝用的柴米油盐、穿的新衣新裤、使的锅碗瓢盆,基本上全是赵阳买来的。”赵阳如果怕吃亏,他会这样无私奉献吗?如果没有孔融这种“不计得失”的人,那社会恐怕会变得冷冰冰的。若想社会和谐,总要有人来做孔融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