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热映,李安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自从做导演以来,李安拿奖真是拿到了手软,从金马奖、金熊奖到金狮奖、金球奖再到两度奥斯卡奖,他几乎横扫世界影坛的所有重要奖项,真看不出这个外表中庸、言行低调的东方男人体内究竟有何等的神奇,让他十几年来一直保持了如此旺盛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为华语影坛贡献了这么多的佳作名片。可能正如他最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自传序言中所写:“一切并非故意,而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如今看来,还真是‘十年一觉电影梦’!”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他究竟做了怎样一场“电影梦”……
书香门第的逆子
李安祖籍江西德安,1954年10月出生在台湾屏东潮州。李安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教子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李安就是在这样有着浓厚中国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庭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浸染,父权家庭的中国典型模式也为他日后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础甚至是原始素材。
尽管李安受到这样的教育,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他还是爱上了电影和表演。1973年,他做了一个让父亲十分愤怒的决定——考取艺专戏剧电影系,离开生长的家乡,到台北进修。在这个传统的家庭里,从事演艺事业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李安的父亲甚至在许久以后还愤愤不已。在学校里,李安对演戏越来越感兴趣,还曾经获得台湾话剧比赛大专组最佳男演员奖。不过直到后来,李安在影坛成绩斐然,父亲似乎还是没有原谅李安当年的决定,这也成了李安的一个遗憾。
40岁开始的辉煌
李安在影视界,绝对算是大器晚成。虽然1984年就从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并获得了电影硕士学位,而且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还获得了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最佳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但是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李安没有获得任何拍摄电影的机会,甚至连工作都没有。6年中李安一直是个住家男人,每天换着菜谱做饭,他坦诚地说这种生活对后来他导演《饮食男女》大有启发。毕业6年的李安一事无成,刚开始他还能谈一点理想,三四年后人也奔40岁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理想,于是开始有些自闭。这段经历对李安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转机直到1991年才出现,中国台湾的中央电影公司找他拍摄《推手》一片,李安凭借此片一举成名。郎雄饰演的老拳师成了李安作品中的第一个“父亲”形象,该影片也成了后来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推手》的成功也使中影公司对李安更有信心,最终决定投拍题材比较敏感的《喜宴》。在《喜宴》中,同性恋在当时固然是一特殊的题材领域,但李安成功地把它拉回到普通生活之中,放到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中加以考验,得出最为现实也最有人情味的试验结果。1994年,李安执导的《饮食男女》把中国烹饪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观赏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的迷人魅力。李安表现中国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的一系列影片,在《饮食男女》中达到顶峰。正是“父亲三部曲”为李安赢得了金马奖、金熊奖等一系列大奖,也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此后,李安又拍摄了三部纯美国题材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李安逐渐成为好莱坞主流一线导演。
《卧虎藏龙》迎来事业巅峰
2000年,是李安事业风光无限的一年,也是他又一轮创作巅峰期的开始。《卧虎藏龙》红遍香港、台湾,甚至一路杀入欧洲,并在很难打入的美国市场赢得了1亿多美元的票房,这是华语电影绝对空前的骄人成绩。受到《卧虎藏龙》成功的影响,中国导演开始重新掀起了古装武侠大片热,愈演愈烈,持续了六七年之久。而凭借《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更让李安赢得了世界电影大师的声誉。
谈起这部影片,李安表示:“我真的没想到,《卧虎藏龙》会这么复杂、难搞!从开始想拍,到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卧虎藏龙》整整用了我3年时间。”
凭借这部寄托人文理想的《卧虎藏龙》,李安的事业步步高升,此后推出的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断背山》,让李安获得了200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李安的成就让世人瞩目。
拍摄《色·戒》不一样的感受
2007年新片《色·戒》因为片中的敏感镜头,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实,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李安的片子从来都是既有叫好的亮点,又有叫座的卖点,把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正是李安的天才之处。
谈起《色·戒》的拍摄,李安在新版自传的序言中如是说:“由于《色·戒》是个年代剧,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东西,所以我是从我的文化背景出发,间接地来诠释和表达的。这次让我觉得,好似离散多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归来,似曾相识,大陆也好奇台湾的发展。许多年来,我们继承了文化中国的古典养分,同时也吸收了美、欧、日等各国涌入的现代文化,多种元素混杂变化,但都在一个较为渐进的形式下进行,个中带有一种舒缓、亲切的特质。就在彼此交流当中,我感受到,对于文化中国的古典传承,大陆相当在乎,双方有许多共鸣。”
而我想正是这种古典中国的文化气质,才让李安身上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独特魅力,用中国台湾电影人对他的评价,就是“李安的电影贡献在于他充分接受西方电影技巧,以隐约的批判观点来表达个人自由的追求,重新与传统华人文化展开对话。对比于中国大陆上世纪80年代以展现中国封建的一面,甚至被批评以‘奇风异俗’来吸引西方影评的电影而言,李安的电影具有浓厚的现代感和生活感,与现在华人社会因经济巨变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更加吻合,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有非常细腻的体验”。(赵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