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善新)11月下旬,淇滨区大赉店镇的小学教师王老师在一农村信用社为朋友做担保时,被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告知,他不能再做担保了,原因是网上已有他22万元的不诚信担保记录。王老师看后顿感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12月3日上午,满脸愁容的王老师向本报反映了这件令他感到疑惑的苦恼事儿。据王老师介绍,他曾在2005年9月5日为邻居王先生在庞村镇农村信用社担保贷款2万元,以后从未在任何银行系统为别人担保过。2007年11月21日,王老师的一个朋友李某因养鸡资金周转不开,找王老师担保贷款1万元。但当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办理手续输入担保人王老师的身份证号时,网上个人信用记录上却显示王老师已有两笔担保,担保金额分别为2万元、20万元,共计22万元,工作人员当场告知王老师不能再做担保了。
王老师知晓后立即询问了以前他为其担保2万元的王先生,王先生称从未贷过20万元的款。深知担保风险的王老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来到庞村镇农村信用社问个明白,没想到的是信用社工作人员的回答更让他不可思议,“你为人家担保一年2万,两年4万,三年6万……时间长了,累计就成了20万了。”王老师听罢工作人员的解释更是疑惑,“我这一辈子还没听说过担保利息是这样算的!”
针对王老师的疑惑,记者随即联系了庞村镇农村信用社姓徐的工作人员。他解释说,从庞村镇农村信用社打印出来的王老师的个人信用记录里并未显示第二笔担保是20万元,至于他在其他银行查到22万元的担保他不清楚是咋回事。他猜测,可能是由于今年七八月份我市开始试用全国联网的诚信系统(在对个人信贷、信用卡及担保风险的信用管理系统中,一旦个人在信贷业务上有失信记录,系统将限制个人的信贷申请及办理)所引起的,但具体是什么原因他也不知情。
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山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姓李的工作人员。他表示,王老师的第一笔担保是由他经办的,但由于他现已不在信用社工作,至于第二笔20万元的担保他也不知情。
信用社工作人员对20万元担保均不知情的回复,让王老师更加不解,这是工作人员失误?还是有人违规操作?还是网上程序出了错?他不敢猜测,仅希望农村信用社能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澄清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