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凯)市民去药店买药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打算买A品牌的药,结果被药店导购员一番说服,买了B品牌的药,服用几天后发现药效并不像导购员说的那么好。“感觉像被忽悠了一样。”12月15日中午,家住新区嵩山路的胡老太太见到记者时气愤地表示,因为前几天她就遭遇了上述情况。
12月13日,胡老太太到淮河路一家药店给孙子买维生素片,一走进药店就受到了导购员的热情接待。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告诉药店导购员她要买某品牌的维生素片,但刚说完,导购员就貌似很专业地跟她讲:“这种产品不易吸收,而这种新品,吸收特好,现在很多家长都买。”然后大讲这种药的优点。被导购员一番“忽悠”,最后她买回了价格不菲的“新品”。14日,当她把“新品”拿给医生看时,医生说这种产品根本不适合儿童服用。
药店导购员是否真如胡老太太所说那样呢?15日,记者亲身体验了一番。在华山路一家药店,记者一进门便开口说要买一袋冬凌草茶,导购员没有询问记者要给哪类病人服用,也没询问相关症状,便迅速拿出了一种包装精美的盒装桑菊冲剂,并反复说这是新产品,预防感冒效果特好。记者看了看标价,几乎是冬凌草茶的两倍。
接着走访另外几家药店后,记者发现导购员推荐的药品大多没什么名气,相比之下,消费者熟悉的知名品牌的药品在导购员嘴里大多“效果不佳”。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知名品牌由于广告等费用,利润一般比不知名品牌的要低些,某些在药店从事销售工作的导购人员并不是药店的员工,而是各药品厂家聘请的促销员,有的是厂家与药店的导购员达成协议,由医药代表按销售量给导购员提成,所以,导购员推荐的多是利润丰厚的药品。因此,到药店买药之前,你最好先听听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