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着两块碑,西边是唐高宗的墓碑,上面密密麻麻刻着唐高宗的丰功伟绩;东边是武则天的墓碑,高大巍峨,但8米高的石碑上空无一字,这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
■石碑空无一字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古往今来人们给出了很多解释:第一,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劳太大,无法用文字描述;第二,武则天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敢撰写碑文;第三,武则天认为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这三种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墓碑是武则天死后才立的,所以与武则天本人的思想活动没有任何关系。
按照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传统,皇帝的功劳无法用短短的一篇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帝王陵寝之前历来都是不立碑的。武则天素来喜欢标新立异,唐高宗死后,她非要用文字描述一下丈夫的丰功伟绩,于是给唐高宗立碑、题写碑文,表达她对唐高宗的敬仰之情。武则天死后,帝王立碑形成一个新的传统,李显也想给武则天立一块碑,谁知石料选好、刻好图案,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武则天。武则天死后,唐朝进入动荡时期,在武则天去世前后的8年时间里,共爆发了7次政变,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曾把握政权,而每一种政治势力对武则天的评价又各有不同,刻碑之事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
■难评千秋功过
古往今来,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蒙曼认为,武则天一生最大的特点在于她的矛盾性,包括政绩,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与民户逃亡并存。中国古代有两个重要的考察经济的指标,即人口和粮食储备。武则天在位期间,唐朝人口增长近一倍,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再看粮食储备,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仅含嘉仓一个粮仓就储存粮食7万多吨。武则天时期也是均田制开始瓦解、逃户现象严重的时期,这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减少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出现。第二,政治。武则天时期,任人唯贤和酷吏政治并存。武则天在政治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她的用人方略,她完善了科举制,同时鼓励自荐或者推荐人才。武则天任人唯贤的同时也大搞酷吏政治,不仅破坏了法制,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也使朝廷失去了皇帝和大臣相互信任的局面。第三,文化。武则天促进了文化的昌盛,也消磨了尚武精神。武则天很有文艺才华,热衷于诗歌创作,吸引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潜心研究诗歌发展规律,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形式——律诗就是在武则天时期定型的。对文学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对尚武精神的消磨。武则天时期,汉人将领越来越少,到唐玄宗时期,带兵打仗的大都是胡人将军,这种状况对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有一定影响。第四,社会。武则天时期,社会结构调整和血腥杀戮并存。唐高宗统治初期,朝廷把握在关陇贵族的手中,在此后的50年时间里,武则天一次次清洗倔强难治的元老大臣,提拔根基浅薄的新锐。到她统治结束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就是贵族官僚的力量大大削弱,平民出身的官僚力量有很大提升。但这种变化的实现,是建立在一次次的血腥杀戮基础上的。
■性格矛盾重重
武则天能够在1000多年里被人反复评论,必然有其特殊的性格魅力,这种魅力也表现在她的矛盾性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武则天是最自信的,同时又是最不自信的。一个女人能够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一步一步上升,最后做到皇帝,体现出了武则天性格中的自信和刚强。另一方面,她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悖于传统文化,因此她充满了不自信感和不安全感。
第二,武则天是最冷酷的,同时又是最温情的。武则天曾经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可另一方面,像对狄仁杰这样的治世贤臣,武则天则温情脉脉,颇具人情味,这也是众多英雄贤才能够为她所用的重要原因。
武则天去世后,唐朝在近10年时间里都继续笼罩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等到历史真正走出了后武则天时代,就迎来了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武则天一手拉住了“贞观之治”的尾巴,一手又掀开了“开元盛世”的篇章。(完)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