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史树青与国宝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8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鉴宝、献宝,与国宝齐名;慧眼、直言,留笑颜人间。《国宝档案》为您讲述——
史树青与国宝

  自古英雄出少年

  史树青,河北乐亭人,历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史学家和文物鉴定家。

  2007年11月7日,史老因病去世,享年86岁。据他的夫人讲,史老两年前就被查出患了心脏病,可就是这之后的两年,中国文物收藏界越来越热,史老也就跟着变得更忙了。虽然早已退休,可史老仍然坚持工作,为文物和国宝奔波着。

  史老与国宝结缘,是从童年开始的,其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不能不提,这就是《丘逢甲行书七绝诗轴》。这幅墨宝诞生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08年。书写这幅字的人,正是清朝的义军将领丘逢甲。

  丘逢甲,台湾省彰化人,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他就在新竹开始训练抗日义军、组织民众保卫宝岛台湾,与日军浴血奋战20多天。后来,丘逢甲被迫到广东,开始创办学校、抗日救国,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斗争,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之巨子”。

  《丘逢甲行书七绝诗轴》是他45岁时的作品,坚韧的纸张上,笔锋遒劲有力地写着“夜来忽忆儿时事,海沸天翻四十年”的七言绝句。书写了他爱国爱乡的心情,成为那段历史中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历史写照。然而,就是如此有意义的一幅墨宝,竟是年仅15岁的史树青“捡漏儿”捡来的……

  史树青8岁跟父亲到北京,就读于北师大附中,学校就在琉璃厂附近,放学后他经常会到那儿逛逛。一来二去,史树青就和许多古玩店的老板混熟了,不但熟悉了古玩行的规矩,而且见的宝贝也越来越多,他的眼力也慢慢地练了出来。中学毕业时,史树青的老师赞赏他说:“书画常叫老眼花,鉴藏年少独名家。”

  古玩行里,把花很少的价钱买到值大价钱的真货叫“捡漏儿”,而《丘逢甲行书七绝诗轴》就算得上史树青捡的第一个“漏儿”。那年,他虽只有15岁,却能记下成千上万的书画名家,当他发现这幅写着“丘逢甲”大名的墨宝挂在琉璃厂棚子里没人买时,立刻就出钱买下了这件宝贝,而面对这位少年,老板出价只有两角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史树青到博物馆工作,就将这幅难得的墨宝捐给了国家。之后的半个世纪,史树青开始为博物馆收购文物,放弃了个人收藏。

  “捡漏儿”填补空白

  史老的一生都在和文物古玩打交道,经他鉴定的宝贝数不胜数,“捡漏儿”在几十年前更是常有的事儿。史老晚年,说起一幅画来他显得格外自豪,因为这也和他的“捡漏儿”有关。史树青可谓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元老,新中国开始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时,当时只有20多岁的他就在为博物馆收购和鉴定文物。

  1951年的一天,史树青的小学同学崔月荣找到他,想出售一些书画。崔月荣的公爹叫陈宦,做过民国的参谋次长,当时有位蒙古王爷赠送了他一些宝物。在崔月荣拿出来的书画当中,史树青看到了一幅成吉思汗的画像。

  在这之前,成吉思汗画像他仅见过一幅,而且是明朝人仿制的。而史树青发现,这幅画中人物的服饰与《元史·舆服志》中的记载相吻合,很有可能是元朝的画作。想到此,史树青二话不说,立刻将这幅成吉思汗的画像买了下来。后来他回忆,当时买这幅画像的价格只有三五块钱。经史树青收购,成吉思汗画像进入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

  1962年初,博物馆请来了3位当时有名的鉴定大家张珩、谢稚柳、韩慎先,对馆藏的全部书画进行鉴定,年轻的史树青就在旁边跟着听。当鉴定到史树青收购的那幅成吉思汗画像时,专家们从画像的墨色、人物形象、题签文字和用笔等方面断定它是一幅元人的作品,当即就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就这样,一幅史树青“捡漏儿”墨宝,填补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成吉思汗文物为零的空白,成为现存最早的成吉思汗画像。

  为文物“仗义执言”

  史树青曾经说过,有价值的文物只有国家才能收藏。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一件又一件的国宝找归宿。有时候,他甚至还会“替国宝说话”,为一些不被人看好的文物仗义执言。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除了成吉思汗的画像,还收藏有一块成吉思汗圣旨金牌。讲起这件国宝的来历,也和史树青有着不解之缘。

  1978年的一天,一个河北人拿着一块腰牌到历史博物馆,想通过鉴定后把这块腰牌卖掉。可是,征集处的人认为腰牌是假的,便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个人拎着包正要走,正好史树青进来,他仔细打量了这块腰牌:银质鎏金,长21.7厘米,宽6厘米,正面和背面分别刻有汉字和契丹文,是一块成吉思汗时代的圣旨金牌。

  对文物特别敏感的史树青心中暗自叫好,这可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成吉思汗文物实品啊。于是史树青留下了来者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之后,就开始为这件并不被人认可的腰牌四处奔走起来。直到后来,他找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局长张文彬,才为这件国宝“落实了政策”,将其收购进了国家博物馆。这是继1962年史老为国家捐献成吉思汗画像后,他又慧眼识宝,为国家博物馆征集到的第二件,也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成吉思汗文物实品。

  心中只有博物馆

  在与史老的接触中,他总是那样平易近人,又那么率真和自然。记得有人曾经和史老开玩笑说:“您淘了那么多宝贝,自己没留几件?”史老听后哈哈大笑,说:“那是国宝,自己怎么能留,都给国家博物馆了。”的确如此,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史老整整工作了55年,但他却没有一件宝贝。

  中国国家文物管理部门规定,文物工作者不能利用职务之便私买收藏文物。在国家博物馆工作了整整55年的史树青,半个多世纪从没搞过个人收藏。离休后,史老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古玩市场转转,可遇到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文物,老人家首先想到的还是博物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不少史老捐赠的文物,而且它们已经在这里落户半个世纪了。比如一柄铜熨斗,就是1958年史老捐赠的一件西汉时期的青铜器。它通长36.4厘米,柄长21.5厘米。有意思的是,这件熨斗的器柄上有刻度,是一件难得的日常用品,对后人了解中国西汉时期的度量制度有很大的价值。

  另外一尊中国隋代的鎏金佛像也是当年史老捐赠的。形象古朴的佛像,通高7.8厘米,虽然佛像面部、头部及衣纹已经被磨损,但它的背部仍有题字,这足以证实它是大业六年所制作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一件难得的国宝。

  离休后发挥余热

  在博物馆工作了半个多世纪,面对文物,史树青一丝不苟,不辞辛劳。2002年8月15日,是史老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那天,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庆祝史老八十大寿暨参加文物工作五十五周年”的活动。一周后,史老便正式离休了。

  史老虽然离休了,可他对文物的热爱依然如故,且依然活跃在文博界。《国宝档案》栏目从2004年开播至今,作为特约专家顾问的史老一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因为在他的眼里,“《国宝档案》的节目很重要,要让大家永远都记住我们国家的宝贝……”

  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2006年,《国宝档案》和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举办了收藏年会。虽然当时正值冬天,史老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可他依旧坚持到会,笑容可掬地和文博界的专家、朋友们谈论着国宝和文物。2007年,《国宝档案》参与了中国首届民间国宝评选活动的报道,史老再次担任嘉宾及重量级的评审。

  史老的夫人夏梅云告诉记者,史老生前对文博界有很多心愿。他曾经说过,特别想再去台北故宫看看那里的书画珍宝,也希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能够更进一步,两岸故宫的国宝能跨过海峡早日团聚。

  本文素材由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提供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