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壮”
一位记者曾评价说,杨树泉的戏已演到了“化境”,这也难怪,按杨树泉自己的话说,他属于一给机会就灿烂的人,对于每个到了自己手中的角色,他恨不得含化了、揉烂了,刻在心头、融在血里,然后化作那个角色本身,再表演出来。
在《战争目光》中,杨树泉饰演的郭长庆是40多岁的司令员,大校级别,也是一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练兵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在剧本最初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上,郭长庆只是个执拗落后的军官,外表朴素内心却总揣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太多军事素养更无心学习现代的军事知识,是一个看后让人有些生厌的人物,但是杨树泉塑造的郭长庆却好像变了个人,不再带有简单的“好坏人”的标志,面更多,也更丰厚。
“先是导演改动了角色,这正合我所想,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让郭长庆带有他那个时代的人的烙印。”杨树泉喜欢和角色较真,这回也不例外,他用自己30多年的军龄理解着郭长庆:“其实郭长庆这样的人物在当今的部队中有许多许多,他们虽然已不再年轻,但热爱党、忠诚于军队,习惯服从使命听指挥,留恋机械化的集团作战,‘信息战’之类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讲有些遥不可及。”
杨树泉对郭长庆这个角色揣摩得很透彻,他说这个老军官是在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犯错,他心里委屈着,却依旧赶不上时代,当发现与年轻一代军官的距离和知识差距后,他也希望带着老一辈“拼刺刀”的精神迎头赶上,甚至偷偷学习,但此时却发现,他已经错过了人生智慧的顶峰期,那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信息化”让他着实是接受不了,但他骨子里不服,从头到脚都不服,于是这个人物身上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壮色彩。
●“骨子里除了忠诚就是忠诚”
杨树泉说,塑造郭长庆的难度很大,分寸很难把握:“稍过一点就成了阻挠历史进步的人物,但完全和年轻人齐头并进了,又不真实,愧对了部队中大大小小的郭长庆。”为此他下足工夫,导演什么时候去找他都能看到他在房间里揣摩角色,每一个眼神都要仔细设计,无论是迷茫时、无奈时,还是一瞬间的空白,他都要用神情和肢体语言表现出郭长庆那一代人的忠诚。“像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热爱军人,穿上‘三点红’后受到党和军队的教育,骨子里除了忠诚就是忠诚,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也理解不了那个年代。”
在最后一场戏中,郭长庆要离开他的凤凰山基地,按照剧本的编排是战士们给郭长庆送行,列队、敬礼、流泪……“这些场面似曾相识,有些程序化了,所以我自己根据感觉改了戏,得到导演的认可。”杨树泉笃定的信念是:照本宣科不是好演员!
他设计的场景是:郭长庆提前悄悄离开,当年轻军官江永良带着干部到他家中送行时,门开了,出来的却是郭长庆的老伴:“他走了,留下一封信。”郭长庆留下的信封里只有一张他刚入伍时的照片,后面写着一句话:“永良,我真想回到我这个年纪——郭长庆。”“这个改动隐喻着什么?是在表现郭长庆的心声,他通过照片诉说着自己军人的倔强,画外音就是‘当我们走进军队时也是充满着朝气,如果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会和你们一样去实现国防现代化,保卫国家和人民!’”
●不能让老一辈军人寒心
总觉得杨树泉的身上集聚了很多使命感,他常说,不能因为自己塑造的角色让老一辈的军人寒心,要对得起他们;他说自己不是在演郭长庆,而是在演中国那个时代的军人,以及他们身上刚强、勇敢、忠诚和不服输的精神;他还说,现在的军人应有充足的忧患意识,一旦战争来临要能冲得上、打得赢,老一辈的军人虽然在观念上有些落伍,但是他相信像郭长庆一样的军人若上了战场一定会冲在最前面,现在处在新老交替的时代,年轻人容易头脑发热,老一辈人的经验可以让他们稳定下来……
有了这样的认识,难怪评审专家看后一致对“郭长庆”给予这样的评价:“拿捏得很好,既不讨人厌,也不让人瞧不起。这种军人形象太难得了,精确到位!”
(张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