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识郭达,都是来源于他在1987年春节晚会上演出的小品《产房门前》。诙谐的表演,一口地道的陕西话,令许多观众至今记忆犹新。
回顾自己的春晚经历,郭达坦言仍有遗憾
2008年春晚彩排现场,记者见到了“熟悉”的郭达,这位年过半百的笑星讲起了自己20年的春晚感受——
遗憾:我有三分之一的节目没演好
从1987年的《产房门前》到2007年的《送礼》,郭达已经18次登上春晚舞台。说起自己满意的作品,郭达坦言:“真的不多。”
小品演员是靠身体语言吃饭,当自己的节目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审查最终能够站在春晚的舞台上,每个演员都想把节目演到最好。“太想把节目演好,就会走神,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节目感觉都没有到位。”
搭档:合作18年 最好的节目仍有遗憾
从1993年的小品《黄土坡》开始,郭达和蔡明已经在春晚的舞台上合作了12次。20年间,在春节晚会上看郭、蔡的小品,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个认真,一个要强, “20年的时间,我们已经学会了相互包容,如果不能对对方宽容,那么20年是合作不起来的。”
说起和蔡明一起表演的小品,郭达说自己最喜欢的是《父亲》——那个“海伦小姐”背后的父亲。“但最后一点点没演好,本来设想最后我离开的时候应该掉一点眼泪的。平时彩排都哭得出来,但春晚当天就太想哭了,一着急,反而哭不出来了,至今心里还是留下了遗憾。”
角色:我演的都是小人物
回顾20年来在春晚舞台上塑造的角色,郭达说自己演的都是小人物,“我想我塑造的都是一些善良的人。”
作为春晚的“常客”,郭达希望它能够常办常新。“不要把春晚想得多么重要,其实它就是一个晚会而已。你看新闻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也每天都以新的状态出现,文艺作品也应该要去反映这些新的东西,而春晚就是这个舞台。”
(李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