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热剧直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奇,在历史肩上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8 年 2 月 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奇,在历史肩上
——访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编剧高满堂

  历史,为何呈现出空白

  说起创作《闯关东》的起源,竟是高满堂心中的一个“愧”字。高满堂的祖籍在山东平度,祖父、父亲、母亲以及家中的许多至亲,都是当年闯关东到了东北。当导演张新建到大连找他商谈《闯关东》的创作时,一下子就让他兴奋了起来。“因为家中的老人都有过闯关东的经历,所以从小到大,与之相关的很多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母亲去世前,还念念不忘回山东老家看看,父亲更是立下遗嘱,把一半的骨灰葬回山东老家。”高满堂的“家庭背景”,让他对创作《闯关东》这部电视剧有了一种使命感。

  然而,真正开始搜集史料时,高满堂才大吃一惊。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山东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中,竟然找不到一部关于闯关东的史料专著,只有几本小册子中才有只言片语提及当年的这段历史。面对这些,高满堂感慨万千。在上百年的历史中,仅山东一地就有超过2000万人加入到了闯关东的大军之中,即使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移民规模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这些人因为饥饿灾荒以及官府的横征暴敛,为求生存不惜背井离乡,以生命作赌注,向着一片陌生的土地进发。他们的悲壮与辛酸,不仅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奋斗不息的精神,也让白山黑水的面貌由此而改变。这样一段历史,本应是前辈的记忆和后辈的财富,但因为当年闯关东的人多是贫苦的农民,他们流离失所,无法系统而全面地反映这一段岁月,所以留下了一大段空白。“作为闯关东者的后人,让这2000多万人的经历被历史淹没,我的心中有愧啊。”高满堂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从茫茫人海之中,找寻出这段岁月的原貌。

  辛酸的泪,几十年后都没有干

  随后,高满堂和另一位编剧孙建业坐上一辆吉普车,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征程。他们驱车7000公里,横跨辽、吉、黑和齐鲁大地,找寻当年闯关东的亲历者,但由于年代久远,他们最小的也已经80多岁了,绝大部分人都已经过世。高满堂和孙建业走乡访村,历经很多波折,终于采访到了还健在的几位老人,他们中最年长的一位,已经96岁了。可以说,《闯关东》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抢救。如果不是这部电视剧,这段历史就可能随着最后一批亲历者的离去变得更加无据可考。“如果我们再晚几年写这部电视剧,就彻底没有第一手资料了,闯关东只能变成久远的传说。”高满堂如是说。

  这次采访,不仅让众多口头流传、模糊不清的回忆变成了真实的故事,也给高满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东北尚志市,高满堂和孙建业采访到一个叫老隋头的老人,他今年90多岁了,是当年跟着父母闯关东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潸然泪下。当时父亲在途中去世了,无依无靠的他和母亲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继续向东北进发。靠着沿路乞讨,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两年,才到达尚志市。当时正好是春节,娘儿俩决定停下来。母亲告诉他:“过年了,咱也没啥好东西吃,你去河里打桶水,咱娘儿俩把脸洗干净,喝口水,过年吧。”于是,他就去借了把铁锨,到河里凿开厚厚的冰层,终于打了两桶水。想不到提水进门的时候,一下子被门槛绊倒,水全流到了地上。他惊恐地抬起头来,看到母亲的手已经抬了起来,但最终没有落下来,娘儿俩抱头痛哭……说到这里,老人看着母亲的遗像老泪纵横。像这样的故事,高满堂在采访的过程中不知听到了多少,几乎每一位亲历者都有着满腔的辛酸和泪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寻找金王,传奇背后的残酷

  在观看《闯关东》时,很多观众都对主人公朱开山在金矿的经历记忆犹新,矿工们采集金沙的方法、运金路上的九死一生,甚至最后绝境求生的吞金运尸,都是闻所未闻的。而这正来源于高满堂细致的采访和不懈的找寻。“之前一直没觉得淘金的难处有多大,然而当我见到那些曾经当过矿工的老人时,我震惊了。”高满堂回忆说,有一位老矿工,由于当年长时间在冷水里工作,不幸患上了大骨节病,两只手的骨头全部变形,五指和手掌、手腕全部肿大变形,如同鹰爪,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让人触目惊心。老矿工们说,当时在东北采挖金矿的风险非常大,事故、疾病、抢劫、野兽……矿工中间还流行着一句俗语叫“驴不干,马不干,大小牲口都不干,山东人来干”。可那些拿命换来的金子最终还是被官府和“金霸”夺走了。当被榨干后,奄奄一息的他们就被残忍地扔进金沟的荒山野岭,无人掩埋,无人知晓,甚至连望乡的机会都没有。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究竟有多少,老矿工们只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不计其数”。

  在采访淘金历史的过程中,高满堂还有两段“奇遇”。当时,大家正在为剧中金矿之中的细节而发愁。因为那种原始手工式的淘金方法早就已经绝迹了,金矿的样式、淘金的方法以及各种规则都无从知晓。没想到的是,在采访过程中,高满堂他们竟然在深山里碰巧遇到几个非法淘金的人,他们正在用最原始的方法淘取金沙。看见有人来,这些人拔腿就跑,高满堂他们就在后面穷追不舍,最后双方都跑得筋疲力尽。没想到高满堂却开口说:“请你们演示一下淘金的方法好吗?”了解了对方的来意后,这些人才演示了一段原始的淘金方法。剧中的相关细节也因此变得非常真实,成了活的史料。

  后来,高满堂听说在东北有一位传奇人物,被称作“关东金王”。此人早已过世,但他的妻子很可能还在世上。历经几番周折之后,高满堂终于找到了她,老太太虽然年事已高,但却非常健谈,口若悬河,整整一下午滔滔不绝,许多当年金矿中传奇而隐秘的往事让高满堂震惊不已。当时很多工人为了把金沙运走,想尽了办法,有些把金沙灌进车的轮胎里,有些装在猪大肠中吞进肚里,留一个绳头在口中,不让其下坠。但这些都逃不过官、匪、把头的眼睛,一旦被发现,就要被处死。后来有人被逼无奈,就想出了吞金运尸的办法,由一人把金子吞进肚中致死,其他人假装发丧,把尸体运出后破腹取金。他们鲜为人知的悲惨命运、闻所未闻的残酷与惊险的经历都成了后来电视剧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为《闯关东》增色不少。

  经典,要用真实来成就

  作为闯关东者的后人,高满堂在采访中发现了许多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痕迹。在黑龙江,现在还有两个保留完整的齐鲁文化村落——尚志市的“平度村”与孙吴县的“海洋村”。这两个“山东村”在当地很有名,据说他们的先辈当年闯关东时举村迁移。但无论走到哪里,都坚决不拆帮,永远是一个坚实的群体。

  后来,先辈们在黑龙江落了户,靠打猎、挖煤、采参、淘金、农耕生存了下来,但村落仍保持完整的山东建制,并继续沿用了在家乡时的村名。在平度村采风时,村民们熟悉的乡音问候让高满堂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乡话。”而且,无论平度村还是海洋村,村里的年轻人尽管在外边都说东北话,但在家里仍操着地道的山东方言。老人们对故土的感情更深厚,他们几乎在东北生活了一辈子,然而至今不会说东北话,他们用纯正的乡音固执地告诉别人:“俺们都是山东人。”说着说着,就当场落了泪。

  回首《闯关东》,高满堂认为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虽是一部小人物的电视剧,但却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真实是它的土壤,生活是它的枝叶,只有如此才能打动人心。“这样的一部作品,绝不能变成闭门造车的‘宾馆文学’,唯有走进生活,还原历史,把传奇的可看性搭在历史的肩膀上,才能留下一部经典和长久的回味。

  (王茂华)

  提起高满堂的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起他的作品,却绝对是家喻户晓,从充满了亲情温暖与岁月沧桑的《家有九凤》,到眼下热播的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无不出自他的笔下。很多观众在看过《闯关东》后,都对这位堪称幕后英雄的编剧充满了好奇,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曲折动人的故事,到底是怎样被挖掘出来,呈现在荧屏之上的呢?

  《闯关东》中的“营生”

  ●放排木帮——

  九死一生的营生

  从事木材采伐、输送行业的往往是一些人结成帮派,山里人叫他们“木把”,也就是“木帮”。吉林以出产木材而闻名,过去也称“船厂”,是造船的地方。长白山盛产各种优质树木的同时养育了关东木帮,木帮们大多是山东和关内一带闯关东的,往往是独身一人,在深山里累死累活求生存。

  木帮的生活非常艰苦,在木帮中留有许多歌谣,听起来苦楚动人。其中一首《木把这行不是行》的民谣说:“世上一行又一行,木把这行不是行。三教九流有名次,咱木把头排不上。少小离家闯关东,长白山里当木帮。十冬腊月踔山上,鼻子冻得像大酱,叫声爹叫声娘,回去看你没指望。”

  松花江桦甸境内的“老恶河”,是放排人最怕的激流险滩,放排的古排道两旁经常有一座座荒凉的木把坟。看来,放排的确是九死一生的营生。

  ●放山挖参——

  众多独特的行规

  “放山”也是东北地区对进山采挖野人参这一行当的称谓,采挖野人参很艰难,所以传承多年的放山行当有独特的行规。采参者要带上大量的生活用品和采参工具,由“把头”带领进山,“把头”是对放山多年、经验丰富者的尊称。放山时挖参人要排成一字横队,把头在横队右边,另选一个有放山经验的当副手,叫“边棍”,处于横队的左边。最先发现者的身份是“开眼”,发现了人参要“喊山”,要手拄“索罗棍”,大喊人参的人叫“棒槌”。把头听到后马上“按山”,大声问:“什么货?”发现者要根据参龄按照行话据实回答。比如3年生的叫“二荚子”,4年生的就说“灯台子”。然后把头将采参工具、棒槌捆在一起,一端系在参茎上,另一端系在“索罗棍”上,以防棒槌“跑掉”。锁好参后,召集众人伏地磕头,向山神表示谢意,然后才开始挖参。

  ●开矿金帮——

  曾日进斗金的夹皮沟

  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金帮称之为“把头始祖”。不仅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金帮亦多为山东人。在淘金的山东人中,最著名的是夹皮沟金矿的韩宪宗。大约在30岁那年,韩宪宗赌博输钱,逃到今吉林永吉,给一家侯姓地主扛活,辛劳一年却一无所获。韩宪宗离开侯家,到今桦甸县夹皮沟采金。几经坎坷,他被夹皮沟金工推举为统领,整顿采金秩序,设立整套机构。咸丰二十年,夹皮沟金矿日产黄金500余两,是当时世界上产金量最高的矿山之一。

  (张 维)

  在电视剧《闯关东》中,以朱开山一家为代表的人们之所以走上了“闯”的道路,是因为贫穷;之所以要到“关东”,是因为当时的关东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正是关东的富庶。于是,闯关东过来的人们放排、挖参、伐木、淘金……这些当年闯出来的职业究竟是怎样的呢?和电视剧中描述的是否相同呢?笔者借鉴多方资料,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编辑成文以飨读者。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