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一首《元日》形象地描绘出新年伊始,家家户户张贴春联的美好情景,而这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
爆竹声中一岁除:
小记春联
春联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以对仗、精巧的文字寄托愿望、抒发情怀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将各式的大红春联贴于正门两旁,不仅增添节日的喜气,更寄托对来年的企盼。
我国春联的历史悠久。“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早在秦汉之前,民间就有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长方形木板,长六寸,宽三寸,分别写着“神荼”和“郁垒”。传说“神荼”和“郁垒”是两位降鬼大神,把他们的名字书写于桃符之上,挂在左右门板上便可以驱鬼压邪。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直到五代,人们才逐渐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据史料记载,后蜀主孟昶曾在公元964年除夕命大学士辛寅逊题于卧室门上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宋代以后,“桃符”改为纸张,因此“桃符”又被称为“春贴纸”,此时在民间新年张贴春联的行为已经非常普遍了。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行张贴春联。传说,朱元璋曾下令,在除夕前,无论官员或是百姓都必须书写春联贴在大门两边,他出巡时挨门挨户观赏。而到了清代,春联空前兴盛,由此产生的名联佳句更是不绝。
春联的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影壁上。
为配合春联的吉祥之意,人们还会在大门、窗户等位置张贴各种的“福”字,代表着“福气”、“福运”。为进一步表达内心对“福运”的渴望,很多人家都把“福”字倒过来贴,意为“福气已到”。“福”字不仅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的剪纸艺人们还将“福”字与各种吉祥的造型相结合,如用寿桃、鲤鱼、谷穗等图案,将“福”字团团围住,寓意“增福添寿,五谷丰登”,更是占尽了好彩头。
春风送暖入屠苏:
贴春联祈福
在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最初的春联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再流传开来,如“桃红柳绿传春色,莺歌燕舞报佳音”,虽温文尔雅,但无法体现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
据浚县的张清河老人回忆,在他小时候,每逢进入腊月母亲嘴里就开始念叨起一些俗语:“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家家写大字;二十五,户户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送闺女;二十八,胡摸悠;二十九,门上红溜溜(意为贴春联)……”一年一度,久久留存于老人记忆中的,就是祖屋门口张贴的那一副副红彤彤的春联。“小时候,农村的人家不仅会在大门两边贴上春联,就连门框上面、窗户沿,甚至猪圈都要贴上不同的红色剪纸,来迎新年。那时候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跟大人一起贴春联。”
“以前很多时候都是每户人家选出自家最有文化的人亲手写对联。像俺家,父亲读书最多,家里的春联都是由他亲自写的。记得有一年,父亲写春联时,我在旁边玩,一不小心在刚写好的春联上滴上了墨汁,父亲就势画了一枝梅花。以前,家家户户基本都是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来写春联,要么总结家里一年来的收获,要么写上对于来年的盼望。”张清河老人说。
进入腊月,有些人家还会请别人写春联。浚县的姜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是以前的秀才,就经常被乡邻们请去写春联,“那时,俺爷每到年底就会被邻居请去写春联。邻居对他非常尊敬,爷爷写完春联,请他的人家还会送一些年货表示感谢。”姜先生说,他的祖父给人写的春联多是些吉庆话,词儿多半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只有请他的人家对春联的内容有特殊要求的,老人家才按照别人说的内容来写。
至今在农村,每逢过节,仍有很多人家的长辈会亲自书写春联,他们认为这样做最能够表达整个家族对于新年的期望,以及内心对于过年这件大事的虔诚。
在城市,书写春联的家庭相对较少,但是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也是红红火火,并且春联的内容和形式也更为丰富。
现如今,春联制作得比以往更加精美、细致。材质上不仅有传统的纸张,还有植绒的布料等,字的颜色不仅有黑色的,还有金色的;字体有楷体,也有行书等;装饰有粘贴亮片的,也有立体造型的,真可谓千姿百态,熠熠生辉。
一副副火红的春联在承载人们希望的同时,也把家家户户的门面装点得喜气洋洋、春意盎然。
在山城区李荣新女士家,大门上贴着的是她买来的植绒对联,上面是用混合有金色亮粉的墨汁书写的“喜盈门天乐人亦乐,春及第花开心亦开”。李女士说,之所以选用这副对联,是盼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中喜事不断,一家人都能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比起其他的东西,我希望全家人在新年中能得到更多欢乐,我觉得一家人能够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同在山城区的许承志先生对春联有着特别的感情。他说,写春联和赏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更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只要人们多留心,就能从一副副春联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在各种信息渠道的拓宽,逢年过节时,我常会收到朋友们发来的手机短信,这种时髦的东西有时候的确能带给人愉悦,但我还是对春联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情有独钟。每逢春节走亲访友期间,我就对各家门口一副副内容各异的春联很感兴趣。这些春联中有很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的佳作,这时我就会站在原地细细品味一番,有时还会用笔抄下来,回到家再细细琢磨,真是其乐无穷。”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春联看民生
许先生告诉记者,随着时代变迁,春联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那时,每逢过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贴着‘走社会主义道路,奔共产主义前程’、‘家家拥护共产党,人人热爱毛主席’之类的春联,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倡‘过革命化春节’,那时的春联都变成了时兴的标语口号如‘高举红旗向前进,誓死保卫毛主席’、‘阶级斗争永不忘,革命到底不回头’之类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门前所贴的春联,也都是当时人们内心愿望的真实写照。如“吉星高照勤劳门第,福字常悬改革人家”、“大道通天财源滚滚,高楼拔地笑语声声”,正可谓“喜看江山美如画,展望前程花似锦”。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春联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了,除了一些传统的好词句仍然被保留沿用之外,而今大部分春联都更富有时代气息,而且不同的行业与人群所选用的春联也都各有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有老人的家庭一般喜爱采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佳节迎春春生笑脸,丰收报喜喜上眉梢”等春联以示对老人的祝愿,对家庭的祝福。而家有考生的人家往往选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鹏翔万里,振翅冲天凌云端;鹰唳九霄,盘旋直下俯苍穹”等励志春联,表达家长对子女金榜题名的殷切希望。
退休教师乔老师家门上,张贴的则是由他的学生送上的亲手写的春联,“一支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副春联既表达了学生对老师辛勤培养的感谢,也体现出为人师表、传道授业的重要作用。而经商多年的王先生则用一副“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运滚滚来”的春联作为对生意前景的期望。
此外,诸如“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春联也广为流传。
除了家庭常用的春联,还有很多带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春联。如学校常用的春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潜心改革鲲鹏展翅,锐意创新龙马腾空”,机关用联“国运宏开不违机遇,蓝图大展再上层楼”,这些各具特色的春联使传统春节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春联中如今还增添了许多市场化元素。很多超市和服务性行业都把各自的服务内容和单位名称写上了春联,他们的祝愿和服务承诺等通过春联这一载体走向千家万户。这样一来,春联既能充分体现商家的细致服务,又起到了免费宣传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春联与信息时代相结合的新功能。有不少人家就张贴着各个行业发放的春联,“你看过年时这人来人往,一看家门口的春联就知道是哪个单位送的,让人不想知道都不行。”鹤翔东区的张大爷指着邻居门口张贴的一副宣传邮政事业的春联说。
不管怎样,人们都可以通过春联来尽情表达喜好与追求。其中,既可以反映春的气息“蓓蕾初绽一年伊始,芳草新萌四季长春”,又能够表现幸福生活“丁财两旺平安过年,富贵双全幸福人家”;既可以书写理想追求“千帆竞发前途无量,万马奔腾大业有为”,又能够展示个人情怀“万里春风峥嵘岁月,一庭瑞雪抖擞精神”;既能称颂美好盛世“人杰地灵气壮四海,物华天宝春盈五湖”,又能描绘千秋伟业“奥运圣火燃碧宇,中华璀璨耀神州”……各种春联无不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祝愿和热切盼望,再附以醒目的横批,则使其寓意更加丰满、完美。
春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民俗艺术形式,与京剧、昆曲一样堪称国粹。它承载着社会的变迁,民生的变化。它就像一曲源远流长的古老民谣,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之上,流传千年,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