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们为何不考了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8 年 2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为何不考了
考研热“降温”
曹霁阳 王 莹

  二○○八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较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六,但考研人数却首次出现了全国范围大幅下滑。“考研热”真的降温了吗?这一现象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考研人数下降 “考研热”降温

  自去年11月起,黑龙江一所省属高校中文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小王,陆续参加了一些招聘会。此后,原打算今年年初考研的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我发现如今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虽然我们本科生找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但不少研究生在就业时也遇到了困难,所以单凭一张研究生文凭很难证明自己的实力。我决定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再寻找新的奋斗目标。”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比2007年增长6%。而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比去年的128.2万减少8.2万人,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次出现全国范围大幅下滑局面。

  据了解,不少毕业生有着和小王一样的想法。他们原本将考研作为回避就业、增加学历“含金量”的有效途径,但随着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他们也改变了心态,能够客观看待并接受就业挑战。

  多因素导致考研人数下滑

  研究生报考出现降温迹象,始自2007年。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副主任于涛、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唐晓华等分析认为,以下情况均可能是导致考研人数减少的原因。

  一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处处长陈瑞武说,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问题开始显现: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招生比例有所下降,而某些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招生比例却有所上升。此外还有学术型研究生比例偏高,应用型研究生比例偏低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录取名额连年增加、学制由三年缩短为两年等,带来了研究生录取标准和培养质量的降低。在高校里,过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是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现在普遍是一个老师带多名学生,有的还兼带博士生,很多学生甚至一个月见不到导师几次。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传统的讨论式教学难再继续,培养方式仍是本科时的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越来越少,这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无太大帮助。

  二是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6年,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毕业开始走向市场,两年多来,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部分研究生都想留在大城市就业,对月薪的要求也在3000元左右。然而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想留校,他们学历不够;想考公务员,竞争也十分激烈;同时,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到企业仍然要从头学起。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重点高校的热门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相对好些,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仍对就业感到茫然。在2007年各省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中,许多省市首次出现了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研究生的情况。这都使得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对考研望而却步。

  三是公务员考试趋热。随着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压力加大,不少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公务员考试。

  2002年以来,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激增,2008考试人数创历年之最。据国家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人数较去年增加12%。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热衷于参与这项考试,也使得考研的热度有所降低。

  四是考研成本增高。从2008年开始,全国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对多数研究生来说,这意味着提高了读研的成本。

  一位本科生说,考研的准备费用加上3年学费一般在4万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起码要七八万元,而将来就业时,月收入最多只能比本科时的同学高几百元,人家还比你多赚了3年钱,怎么算都不值。

  再从时间成本看,读研究生的3年是人生中的一段黄金时间,正该在事业上拼搏。尤其对于女大学生,年龄的增加更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工作几年内可能就要结婚生育,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为此,很多学生还选择了出国读研。据英国使馆提供的最新数字,仅2007年,到英国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就超过了2万人。在国外,通常只需1年或1年半的时间就能拿到研究生学位。

  五是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首先,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更为客观,很多人都抱着“先找工作再充电”的态度。

  其次,用人单位观念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正在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不再追求所谓的人才“高消费”。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说,本科直接考上硕士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而聘用他们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成本反而增加。

  再次,社会的“学历崇拜”也在逐年降温。学生和家长在对学历的认识上更加理性务实,不再为了“学历”而学习,而是选择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结合点,很多学生从高中就开始向职业学校分流,一些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炉”,从事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专家说,对“考研热”降温不必过虑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认为,当前的“考研热”降温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无须过虑。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唐晓华表示,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中,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的研究和知识的灌输,而当前人才市场则要求更注重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同时,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应综合自身兴趣、能力、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各方面来考虑。首先要考虑兴趣,社会需求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要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在读上研究生以后,应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也要多走出校园,接触、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打基础。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同时强调,高校和相关就业部门应大力促进研究生实现就业,以避免因研究生就业难引发的知识贬值等负面影响。

  一是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工资待遇;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真正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在用人单位内部形成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机制,给就业者平等竞争的机会。

  二是高校和就业部门应积极为研究生和用人单位“搭桥”,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人才配置错位、人力资源闲置浪费。

  近日,各省教育厅相继公布了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许多省市首次出现了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生的情况,这仿佛与一个月前研究生报考“寒冬”现象遥相呼应。有人戏称,研究生就业的“熊市”来到了。

  研究生就业率缘何低于本科生?难道高层次人才真的过剩了吗?透过这一迹象的出现,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当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硕士研究生就业频繁遭遇“利空”消息

  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统计显示,该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的就业率为78%,本科生就业率为83%。同时,山西、四川等省都出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高学历必然等于高就业率的神话就这样被打破了。

  与此同时,在就业“指挥棒”指引下的研究生报考情况也出现了近年来的一个拐点。2007年,四川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6065人,比2006年的报考人数下降2.45%,这是该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经历连续10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上海考研缺考比例达20%,创造历年之最……

  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研究生就业走势下挫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王邵力分析,现在找工作可以说是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在同台PK。如果把各项影响就业的因素,比如年龄、学术专业水平、社会经验等主观因素以及就业人数、用人单位需求等客观因素列成表然后综合评分,会发现研究生的分值并不绝对占优势。

  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吕丽华说,结构性矛盾也是制约研究生就业的一大障碍。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就业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然而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建设并没有及时调整到位,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与实际工作和社会需要存在严重脱节,使一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在就业上出现了一些困难。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看,由于扩招和研究生学制的改革(3年改2年),教学周期缩短,导致一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在专业和学术能力上的优势与本科生相比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与博士生相比,博士生的专业素养更能适合大学和科研、技术岗位。

  此外,导致研究生就业率不高还与研究生本身的期望值偏高有关。一些研究生眼睛只盯着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公司,觉得到大众化的岗位与自己的付出和期望值不相匹配。然而毕竟需要高级岗位的只占少数,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大多是初级岗位,很多只要本科生就可以了。

  因此,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占仁说,“高不成低不就”已经成为影响许多研究生就业的心理障碍。现在对硕士研究生来说更多的是择业问题,而不是就业问题。

  另外,通过就业市场几年的调整和沉淀,一些企事业用人单位已经开始正视“唯学历论”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据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就业热点地区,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途径。这些企业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而可塑性又低于本科生,出于节省人才成本的需求,若非必须则更加偏爱本科生。

  先工作还是先考研?

  李丹丹是吉林省一所重点高校历史学专业的2008届研究生。她告诉记者,从上大学开始自己的目标就是读博士然后留在高校当一名教师。但是看见身边的人就业如此艰难,就算博士毕业后要留在自己所在的这所重点大学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决定把考博士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先找个工作把位子占上。即使如此,自己找的工作也未必赶得上那些本科一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

  东北师范大学2007届毕业生王佳说,自己的工作至今悬而未定,“当初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可是现在研究生的整体就业形势确实没有期望的那么好。自己现在经常劝学弟学妹们,如果条件差不多就先签个工作,直接考研还不如早点步入职场增加一些社会经验呢。”

  考研真的冷了么?读书真的没有用吗?很多毕业生坦言,迫于就业压力,先找工作“占位子”,但是以后还是会回来以不同的方式来读书充电的。

  学历崇拜呼唤回归理性

  对于部分省市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吕丽华的看法比较平静,她认为,既然是市场化运作,就应该相信市场自动调节的能力,并尊重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学校每年的招生听证会也会把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使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专家们表示,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招生、培养都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要想使专业设置完全和市场相对应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对IT专业需求,2003年、2004年比较多,可是2005年以后就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到了2007年需求又有所增加。要防止考研和就业过程中“冷热不均”的现象,就需要考生知道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什么,适不适合读研,而不是“追涨杀跌”,盲目跟风读研。

  王占仁则强调,今后,从研究生的培养上,应实行分流培养的办法,比如,将来要考博士的,就可以念3年,着重提高科研能力;硕士毕业后要找工作的,则可以选择读2年,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报考人数的减少,只能说明大家对于学历的崇拜更加趋于理性”,王占仁和吕丽华等高校就业负责人相继表示,总体看来,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面”还是良好的,经过一系列的调整,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就业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