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什么
下半年仍以历史人物为主
和“老子”、“三国”纠缠了一阵后,《百家讲坛》在内容上已经有所革新,前一阵更邀请了某位美女官员,大讲“红旗渠”的历史,并邀请单田芳上讲坛,这些都引起不少观众的质疑。
对于观众的质疑,制片人万卫坦言:“节目要有突破,就必须经历一些尝试和创新。质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下半年的《百家讲坛》,还会主讲历史人物,比如阎崇年主讲康熙大帝,易中天主讲孔子,王立群主讲华佗以及其他一些人主讲太平公主、曹雪芹等,观众还是对这些内容更感兴趣。”
王立群认为,挽救收视率,内容比主讲人更重要。一直被拿来与易中天相提并论的王立群,也是《百家讲坛》捧出的“学术明星”之一。他表示,作为主讲人,目前的任务还是把节目录制好,尽可能追求内容准确,尽可能少被挑出错误之处。
对于《百家讲坛》的内容和主讲人“短缺”的问题,王立群认为,内容的更新比主讲人更重要。《百家讲坛》一是主讲人制,二是准入制。前者是指节目以主讲人的个人讲解为主,后者是指所有主讲人都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学术修养、口才、亲和力是3条重要标准。如果为了节目收视率而随便找一些人来担任主讲的话,不仅节目的学术性会遭到质疑,节目的定位也会因此而动摇。
也有人把《百家讲坛》在火暴3年后收视趋于下滑,归结为“国学热”热得过于突然,因浮躁而导致后劲不足。对于这种说法,易中天说:“现在‘浮躁’二字,可是杀人的刀子。你要受欢迎,就会有人说你和喜欢你的人‘浮躁’。我觉得‘国学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杜撰出来的,老百姓因为《百家讲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国学’产生热情。”
谁来讲
观众缘最重要
制片人万卫表示:“主讲人和他所讲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是,再好的东西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为此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到全国各地去寻求新鲜人才,但结果却不容乐观。”
万卫透露:“节目选择主讲人主要是以“三维空间选择法”为标准。首先是学术根基。有学术根基的专家非常多,但不一定都能上电视表述给大众听,符合这两条的学者就很少了。后来我们在播出中发现,主讲人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目前《百家讲坛》正在各个大学寻找主讲人,但从反馈来看,三者都符合的学者太少,一些学者比较符合,但却排斥上电视。
《百家讲坛》主讲人选难定,因此不得不反复邀请刘心武、王立群、于丹等“老人”回到讲坛。对此,易中天否认自己是节目的“救命棋子”:“一个节目的兴衰,不是几个主讲人能够决定的,不过我们也有责任为节目做点贡献,制片人正在和我们商讨内容的问题,这个更为关键,否则我们再怎么频繁出现在讲坛上,观众迟早还是有审美疲劳的那一天。”
怎么讲
个人魅力最重要
“怎么讲”和“谁来讲”关系密切,和主讲人的个人魅力直接挂钩。当年纪连海讲《历史上的和珅》时创下的0.69%的收视率纪录,至今再没有出现过。目前重回《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已经录制了几期节目,内容是《孔子》。易中天透露:“和《品三国》不一样的是,这次是先写书,再改编成节目,新节目的宗旨是寻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讲的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再是历史。”他表示,自己再上讲坛还是坚持“尽管是讲道理,也得用讲故事的语言”的原则。“我和《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一起总结了12个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对于节目主讲人难寻这一现状,易中天表示,主讲人的个人魅力的确很重要。“观众不但要听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听你‘怎么说’。《百家讲坛》主讲人要有学问,但不能只有学问,还要有见解、有个性,如果一个主讲人太漂亮,普通话还特标准,站在台上光彩照人就像青春偶像,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像《新闻联播》主持人,那个性就不容易彰显了。”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