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少华 通讯员 介长春)淇县云梦山“天坑”自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地质专业人士和旅游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社会各界对“天坑”的形成也众说纷纭。经过长达数月的考察,省市地质专家终于揭开了“天坑”的神秘面纱。
云梦山“天坑”位于云梦山景区五里鬼谷中段,该地点被当地人称之为老龙洞。几年前,景区工作人员在对老龙洞开发时发现了“天坑”。该“天坑”为圆形,直径约50米,深约50米,上小下大成瓮形,底部有3米多高的三角形开口,俨然一天然石门,可供人进出。
为彻底弄清“天坑”的机理,从去年7月起,由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博物馆、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和我市地质队组成的专家考察组对“天坑”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考察。专家们对“天坑”的地层构造及石溶含水情况进行分析后,一致认为,云梦山“天坑”形成于300万年前的喜山期,为天然溶蚀坑。云梦山寒武系灰岩中岩溶水因地层倾斜聚积于“天坑”的下方,随着积水的增加,逐渐扩大了“天坑”最初形成的溶洞,由于长时间的冲刷,使溶洞上部的岩层变薄。终于有一天,溶洞上部的岩层发生崩塌,就形成了今天的“天坑”。专家考察组成员之一、市地质队工程师宋宏浩告诉记者,现在在“天坑”中人们还能清楚地看到上部岩层崩塌残留的遗迹,下部岩层被流水冲刷和侵蚀的痕迹也清晰可见。像这样的溶蚀坑在南方较多,在北方极为罕见。
与“天坑”相连的地下溶洞长400余米,宽处有六七米,窄处行人只能侧身通过,洞内有石笋、石柱、石坝、石幔、石花、钟乳石等。专家认为,溶洞是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溶洞内的石钟乳等是在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产生的。在考察中专家组还勘测到,位于“天坑”下的暗河长达5公里,有很大的旅游开发和地质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