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作品
传奇收藏 收藏传奇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08 年 4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未都:
传奇收藏 收藏传奇

   一个出身民间的收藏家,却成为了古玩收藏界的传奇人物,他从30年前在地摊上淘宝开始,如今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马未都,一个学历并不高,但却留给时代许多记忆的人。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以“瘦马”为笔名,发表了小说和报告文学数百篇,上个世纪90年代,他又与王朔、刘震云等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工作室,创作出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让我们记忆犹新的电视剧。虽然他是一个鉴宝的人,已经鉴宝无数,但是在他的身上,50多年的丰富人生、30多年的收藏传奇,以及他在《百家讲坛》上所留给我们的那些闪烁着智慧和幽默的语言,都仿佛是我们未曾发现的宝贝。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古玩。现在不管是出于文化价值还是出于经济价值的考虑,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文物收藏感兴趣。在北京东郊有一家私人博物馆,它的主人是一位既无家传又无师从的收藏者,而就是这样一位不是专业出身的收藏者,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一位明星主讲人,为大家解释文物中那些不易发觉的美。

  从普通工人到文化人

  

  1955年北京,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谁也没想到这个男孩以后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这个男孩就是马未都。

  和很多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马未都的学校生活可以用短暂来形容,他总是调侃道,正经的学校生活就教会他两样东西,一个是四则混合运算,让他知道了应该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还有一个就是拼音,让他现在能用拼音输入法发短信。中学报到3个月后,马未都就跟随父母到了东北的干校,离开了学校的他天天在劳动中打发时间,再回到北京时他已经过了上初中的年纪,又因为一些原因没当成兵,只有下乡,接着进入工厂,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工人。

  从工人成为文化人,这要归功于马未都从小就喜欢文学。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找一些小说来看,看完以后就有提笔的冲动。一开始是模仿,模仿他看过的那些小说自己写一些。一篇名为《今夜月儿圆》的爱情小说改变了马未都的生活。他写的这篇小说被当时只有4个版的《中国青年报》刊登在第4版上,占去了整整一个版的篇幅。用马未都的话来说就是,还没来得及在工厂里因为这篇发表的小说狂呢,就被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编辑了。前后也就2个多月的时间,马未都凭借这篇爱情小说走出了工厂,进入了文化圈。

  作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马未都结识了一批很有才华的作家,王朔、苏童、莫言、于华、刘震云等当时都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常客。编辑的职位让马未都有了更多机会和这些作家接触,并慢慢地熟络起来。后来,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工作室,创作了颇受好评的《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电视连续剧作品。

  说到《海马歌舞厅》这部电视连续剧,马未都还透露了他鲜为人知的经商经历。海马歌舞厅确有其地,而且这个地方的老板之一就是马未都。20世纪90年代初刚兴起开歌舞厅,他和他的朋友们也不知深浅,凑了点钱把歌舞厅筹办了起来,因为当时有了一个海马工作室,于是歌舞厅的名字便顺理成章地起名为海马歌舞厅。本以为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多少也能赚点儿钱,谁知道非但没赚还赔了。赔钱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来光顾的大部分都是熟人,熟人之间谈钱不是生分了吗,光出不进,哪能不赔钱?有一次,马未都半夜溜达到歌舞厅去看看,好家伙,里面是座无虚席,他心里这个高兴,可他仔细一看,只有两桌人可能给钱,剩下的全是熟人。后来,歌舞厅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有关门大吉。

  这样的生活经历让马未都有了灵感,于是以这个海马歌舞厅为原型,和朋友们一起创作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

  

  淘宝收藏路

  

  有了这次经商的惨痛教训,他发现自己还是应该回归到文化圈里。随后,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虽然在文学道路上受到关注,但马未都那个时候关注最多的还是收藏。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挺幸运的人,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对收藏有利的时代。收藏是一门大学问,像马未都这样一无家传二无师从还能收藏到这个份上的人,少有。要说他怎么能有这样的造诣,只有两个字——兴趣。小时候,马未都就对旧东西有很大的兴趣,每次学校组织去博物馆,返回时他总是落在最后面。他觉得要看就要看明白,每一个物件的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他都不会落下。他说最早的时候是卖东西,在全家搬去东北之前,他和父亲去信托行一起卖过一个收音机,当时卖了15元钱,而那时一个大红木写字台才能卖8元钱。这样的买卖并不兑现钱,信托行估完价后,将自家后院门打开,让马未都和他父亲进去捡一件价格一样的物件。后来,马未都由卖为买,经常出现在像北京潘家园这样的旧货买卖的集散地,花几元钱在地摊上买一个小物件回家琢磨。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真假的概念,只是觉得好看就买回去。他还曾经到一位收破烂的老人那里去淘过文物。那个老人虽然不懂文物,但他把收来的废品中的一些老物件单独拣出来放在一个小屋子里,40元钱一件,随便拿。最初非常单纯的动机,培养了马未都在文物方面的兴趣,不经意间他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在所有的文物中,让马未都最感兴趣的是瓷器。他解释说:“我生活中看不到这么漂亮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文物局的老先生拿着一个青花罐告诉马未都,这个青花可以分出历史朝代,当时马未都认为青花就是一个白瓷上画着蓝色的花,这怎么能看出700年以来的变化,连每个朝代都能分出来?他觉得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文物局的老先生对马未都说,你只要认真地看,就能看出来。然后马未都做了一件现在想起来很可笑的事情,他专门去买了一个100瓦的电灯泡放在床头的台灯里,天天抱着青花罐看。那个灯泡特别亮,因为他说不亮看不清楚。

  当时马未都能把一件东西抱在被窝儿里,趴在那里翻来覆去看上几个小时。在正常人看来,他那个时候很不正常,有点走火入魔了。有一天,他就这么抱着一个瓷罐子在床上反复看,一直到睡着。半夜他突然醒了,用他的话讲就是想得太久了,突然有一天就明白了。而那一夜,马未都明白了瓷器这个东西是有规律的。

  

  第一件藏品的传奇

  

  顿悟出了其中的奥秘,马未都开始从工资和稿费中拿出钱购买文物。虽然当时的工资和稿费并不高,但和当时的文物价格相比算是不错的。他第一次的稿费是65元钱,而当时一个乾隆官窑碗才5元钱。他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个人拿了一个乾隆时期的青花大碗到他家,说这个碗8元钱,他说太贵了,讲到5元钱,那个人不愿意卖,说最少也要6元钱。马未都嫌贵没有买,可是过了一会儿,那个人又拿着碗回来了,5元钱卖给了他。马未都回忆说,1987年,北京琉璃厂开了一个内部商店,这个商店只对中国人开放,叫弘光阁。那时候的官窑,比如雍正、乾隆时期的碗盘一类,都是400元一个,开张当天还打9折,也就是300多元一个。

  也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马未都拥有了自己第一件真正的藏品——钧瓷挂屏。那是他用准备买彩电的1600元钱买的,他回忆起那段经历,依然透着兴奋和激动。当时买彩电不仅需要钱,还需要电视票,马未都的钱是够了,但是没找到票,彩电还是买不成。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了这个钧瓷挂屏,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其实那个时候,他是第一次听到“钧瓷”这个说法,更别说了解什么。马未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去问卖家,人家说不能卖给他,要卖给外国人,而且要外汇。当时这个挂屏的标价是2000元外汇券,相当于人民币4000元。种种原因让马未都放弃了想把这个挂屏买回家的念头,后来经文物局鉴定,这件文物属于钧瓷,国家规定不许出境。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马未都高兴极了,卖家不但卖给他,还同意让他付人民币并给他打了8折。这样一来一去,马未都花了1600元钱就把这个挂屏搬回了家。

  成交以后,马未都先骑车回家拿了一床棉被、两根大绳,然后再返回卖东西的地方,用棉被把挂屏包好,捆在自行车后面驮回家。家人对马未都这个举动倒是没有什么过激反应,马未都说这都要感谢那张没有拿到手的电视票。钧瓷挂屏成了马未都的心爱之物,挂在墙上天天看,越看越爱。这件挂屏也算是和他有缘,家中被盗,它都安然无恙。

  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马未都有一次一连3天忙得都没有回家,等忙完到家已经是第三天晚上6点了。他在门口拿钥匙开门,刚一捅,门就开了,他还奇怪自己怎么没锁门。再定睛一看,门框劈了,他心想,坏了,进小偷了。他连忙进去看丢了什么,一看见自己的钧瓷挂屏还完整地挂在墙上顿时踏实了,这才去派出所报案。人家看他一副不着急的样子,还以为他特有钱,丢了东西不在乎呢。

  

  专家也有上当时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行动起来的收藏者,马未都无疑是幸运的,而对他的身边人来说,马未都当时的做法多少有些另类。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觉得那是公子哥儿做的事情,但马未都并不在意。在很多人看来,马未都比别人提前进入古玩市场,同时又赶上了一个对收藏有利的年代,而恰恰当时他又有能力支付买古玩的费用,这使他占尽了先天条件。对古玩真伪和年代的鉴定靠的是眼睛功夫,而马未都就在与古玩打交道的过程中,练就了独特的眼力。

  马未都庆幸地说,在我经历的那个年代,没有人造假,因为那个时候造假的成本比文物本身的价格还高,所以能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真品,不断地总结经验。凭借多年的积累,马未都在北京地摊上淘来了很多宝贝。那时他经常出入于玉渊潭东门、北海、后海、朝阳门等自发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场,除了这些地方外,马未都还经常去北大、清华等高校收购一些老师家的旧物。

  马未都在自己的收藏之路上,虽然没有栽过大跟头,却时常栽小跟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农民手中的碗,却没想到被这个农民给骗了。马未都当时觉得那个农民手里的碗是一个老物件,就想向他买,那个农民也很爽快,不仅告诉马未都那个碗的确是个老物件而且还答应卖给他。马未都挺感谢他的,给完钱还请那个农民下馆子吃了一顿好的,又开了一瓶红酒,送给他一本价值39元钱的画册。酒过三巡,农民见马未都人好,向他说了真话,那个碗是假的。说完这句话,那个农民就起身离开了。这次,马未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随着文物收藏品的不断增多,马未都的眼光开始跳出文物本身,透过文物研究历史,研究文化,因而他有了很多发现,这些发现让他有了新的想法:组建一座博物馆。

  从那以后,马未都就开始为这一计划奔走。1997年,经有关部门审批,马未都成立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据资料显示,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之后又几经搬迁扩建,现在博物馆占地6亩,展览区面积近4000平方米,藏品数千件,其中陶瓷和古典家具是这个博物馆的收藏重点之一。“观复”两字取自老子《道德经》中“万物并坐,无以观复”一句,也表露出他对收藏的一种态度。

  从为了炫耀知识,到重点关注中国古典文化,马未都对收藏、对博物馆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观复博物馆里,数千件藏品告诉我们它曾经的拥有者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从过去的一件老东西上感悟历史和道理,这正是马未都想向别人传达的一种文化观。

  为了让博物馆更好地传承文化,马未都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借鉴西方大学的校董制,将私人博物馆改成理事制,现在观复博物馆有理事15人。很多贵重的藏品都是博物馆的其他理事花钱买的,马未都从最初的收藏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而同时,为了保证博物馆藏品的质量,马未都有时候又不得不处理掉一部分收藏。

  后 记

  对现在的马未都来说,让生活节奏慢一点是一种奢望。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的生活变得身不由己,除了上电视、到处讲课和管理博物馆之外,马未都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收藏者,这些人希望马未都为他们的宝物辨别真伪。

  这个颠覆传统理解,指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指胡床也就是马扎儿而引起轩然大波的民间收藏家,已经成为古玩收藏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传奇收藏还在进行,他的收藏传奇还在继续。

  本文素材由央视《面对面》、《百家讲坛》栏目提供

3上一篇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