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文化鹤壁
上一版3  4下一版  
“贤哲遗庥”翰林府
浚县翰林府被列为保护建筑
位于浚县县城西街的翰林府记录了世袭翰林曾经的辉煌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圣门十六子书》中对浚县端木氏世袭翰林有所介绍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城浚县有一处保存尚好的翰林府,这处深宅大院当年的主人为清朝康熙皇帝赐封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端木涣若。
“贤哲遗庥”翰林府

  物是人非翰林府

  “浚县城里有座翰林府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它是当年世袭翰林——端木子贡后裔的家,你有没有兴趣去采访?”接到晚报《文化鹤壁》栏目读者的电话,记者随即前往浚县采访。

  这座翰林府位于浚县县城的西街,西街地处闹市,商铺林立,人来车往。记者来到这条熙熙攘攘的大街时心中不免产生一丝疑惑,读者电话中所称的规模宏大的古代翰林府难道会坐落在这里?

  幸好,有浚县的文史专家冯国相放弃了星期六的休息时间陪同记者一道采访。冯国相说,翰林府在西街的路南,由东西相连的两处大院组成,由于现在街道两边都盖满了门面楼,即使到了翰林府原来的大门前也丝毫看不到它,必须从门面楼下面向南穿过去才能进入翰林府。

  我们首先穿过一家商铺一楼的前厅,向南四五米便来到了翰林府的西大院。古色古香的大院内凄清安静,与近在咫尺的喧嚣大街恍若两个世界。大院内由北向南矗立着几栋有着古代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房,楼房与楼房之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栋栋平房。时光一晃过去了近两个世纪,这处古宅能够保存如此完好堪称一大奇迹。记者看到,有关部门在这里显著位置设立的保护标识格外引人注目。

  从西大院出来,我们又经过东边的一家店铺进入东大院,这里的建筑规模与布局和西边的院落大体相当。据介绍,东西相连的这两处古宅院原为世袭翰林端木涣若及其后人的家院,名为翰林府。上世纪中期,翰林府的主人搬出来以后把这里的房子分给了其他市民居住,现在它的产权隶属于当地的房管部门。

  当年风光无限的翰林府今已物是人非,一代代的世袭翰林早已作古,但是保留至今的这两处深宅大院依然昭示着深得封建朝廷恩宠的先贤子贡的后裔、世袭翰林的特殊人生。

  子贡后裔说家史

  在翰林府出生并长大的端木庆禄今年87岁,她是端木家首任世袭翰林端木谦的第十世孙女,当年她由翰林府出嫁后一直住在距翰林府不远处的县城内。在冯国相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端木庆禄的家,见到了这位耄耋老人。端木老太太从前读过私塾,喜爱钻研史籍,通晓端木家史,如今她依然耳聪目明,并且十分健谈。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她便与家人一起向记者侃侃而谈,从端木氏的起源一直说到新中国的成立。

  端木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到了春秋初期黄帝的后裔中有个名叫鬻熊的人,鬻熊的二儿子名端木,端木的儿子以父名为姓,称端木典。从此,端木氏一代代繁衍下来。后来端木典的后裔端木广单被聘为卫国的客卿,端木氏由此迁居卫国。到了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端木子贡在今天的浚县出生。

  端木氏繁衍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从子贡算起也有2500多年了。子贡作为圣人孔子的出色弟子,为世所公认的贤哲。子贡去世以后,除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端木氏受到迫害之外,子贡作为先哲受到了历朝封建帝王的追封和祭祀,并荫及后裔。唐玄宗封子贡为“十哲”之一,又因子贡生于黎阳而追封其为“黎侯”。北宋时加封其为“黎阳公”,南宋改封为“黎公”。明代又封子贡为“先贤端木子”。清代的康熙皇帝对子贡更为推崇,让子贡的后裔也跟着沾了光。康熙皇帝封子贡第七十代孙端木谦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由端木谦后代中的长房长子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不久,康熙皇帝还御赐端木谦“贤哲遗庥”匾额。清乾隆皇帝又封子贡为“十二哲”之一,并为其塑像。到中华民国初期,端木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奉祀员。

  2000多年来,由于战乱、灾荒、赴任、婚嫁等原因,端木氏在繁衍中演变,其大宗虽仍在浚县,而支系却遍及全国,有的支系由端木改姓端、木、林、贡、赣等,后来有的又复归端木姓。自清朝乾隆时期开始,端木氏以御赐孔子后裔的30个字来排辈命名,至今端木族辈昭然有序,现存有自子贡以来的90代世系族谱。端木氏源远流长,但总体上说繁衍较慢,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实为小姓,估计总人口约5万人。

  端木小姓名人辈出

  端木氏人口虽少,但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影响力却非同小可。

  暂不说享誉华夏的端木子贡。根据浚县冯国相的介绍和端木庆国出示的《端木氏家谱》记载,战国时期的端木叔(子贡之孙)便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儒商,他继承祖业苦心经营,家资万金又乐善好施,最终“病无药石之储,死无槥木之需”,后人称其“达人也”。

  三国时期的端木庠才学高深,时称大儒,其文学上的造诣与孔融齐名,却又恃才傲物不事权贵,连魏文帝的召见也避之不理。元代的端木本中取进士后,历任礼部主事、吏部郎中。元末明初的端木泰考中武举人,由守府升至副将,再升为镇殿将军,战功卓著。

  明朝初期的端复出(省木姓端)时任刑部尚书,他执法公允深受推崇。端复出的大儿子端孝文任翰林院待诏,奉命出使朝鲜。端孝文的弟弟端孝思为朝廷史官,精通文史,擅长书法,后来也受命出使朝鲜。孝文和孝思均以清廉为本,朝鲜为其兄弟立有“双清馆”。明英宗时期的端宏(省木姓端)为进士,初任监察御史,后任按察副使、按察使。端宏之孙端廷赦,明嘉靖年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左都御史。端廷赦之曾孙端揆,为文史专家,著有《诗经辨疑》、《史记评注》等流传后世。端揆之子端肇震学识渊博,曾编修县志、府志和省志,并著有《史记解》一书。

  清朝时期的端木国瑚官至内阁中书,以文学见长,著有多部诗文集。其后的端木百禄和端木采均为清代文史界的名流。

  历史犹如过眼云烟,2000多年过去了,以先贤子贡为代表的端木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扎下了根,在历史画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翰林府里话翰林

  浚县翰林府作为封建帝王崇尚子贡精神、褒奖先贤后裔的产物,为端木文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实物性的历史资料。日本学者、作家井上靖先生对研究端木文化兴趣甚浓,他曾说道:“在孔门高徒中,对子贡的研究最为落后,我想不久的将来子贡可能居于孔门研究的中心。”

  看来,外国人也相当推崇子贡。

  眼下,在端木氏的家乡浚县,一些热衷于端木文化研究的人士正在筹备成立端木文化研究会,这座保存尚好的翰林府对于端木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座翰林府当年的主人之所以一跃成为世袭翰林,应当归功于他的老祖宗子贡。我们在翰林府里参观采访时,冯国相的一番介绍让大家对从前的翰林、翰林院、世袭翰林和眼前的翰林府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冯国相说,翰林与翰林院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唐代。唐代时翰林院在文学侍从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一职,翰林学士参与朝廷的机要事务,拥有实权,号称“内相”,尤其是首席翰林学士,其权高位重,地位不亚于丞相。到了明清时期,翰林院改从进士中选拔学士,由掌院学士主管,下设各级的任职人员统称为翰林。

  后来,翰林院中的五经博士一职专门用来分封圣贤先哲的后裔,成了世袭的官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不负责翰林院具体事务,是个闲职。可是,正像浚县当年端木家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样,他们在其位却不用谋其政,虽为闲职但闲而不虚,谁也不可小觑,因为这个职位由皇帝所赐,又为世袭,享有一系列的特权,州、府、县衙中的长官也得敬他们三分。

  端木氏世袭翰林起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返京路过浚县,端木谦(子贡第七十代孙)作为名门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皇帝景仰圣门贤人子贡,遂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端木谦后代的长房长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回京时再经浚县,端木谦又受到召见,这次端木谦获得了御赐的“贤哲遗庥”匾额。

  端木庆禄老人回忆说,从前他们家的翰林府楼房和平房加起来共100余间。她听老辈人说端木谦受封世袭翰林时住在县城南街,到了清道光年间家里人口增多在南街住不下了,世袭翰林端木涣若在县城西街大兴土木建起了这座翰林府。端木涣若的两个儿子成家后,翰林府分成了两个大院,老大住东院,老二住西院。面临大街的翰林府的门楼上挂着“世袭翰林”的竖匾,里面除了住家之外还开了个印刷厂,称为石印局(当时尚无铅印),承揽印刷业务。当年翰林府的经济来源除了印刷收入外,还有周边地区的百姓依照官府的规定交上来的钱和粮食,另有一项收入为“卖照”所得。所谓的“照”,类似于现在所说的介绍信,当年持有盖着“世袭翰林”官印的文书到了官府就好办事,翰林府靠“卖照”获利不菲。

  “世袭翰林有没有朝廷的俸禄?”端木庆禄回答说,没有俸禄,收钱收粮和“卖照”是世袭翰林端木家特权。

  离开翰林府,告别端木庆禄老人,记者不由心潮起浮。当年的世袭翰林凭借先祖子贡受到皇帝的恩宠,今天,已故2000多年的先贤子贡依然备受世人敬仰。世袭翰林已成历史,而世袭翰林留下的这座翰林府就是一部史书,记载着世袭翰林曾经的辉煌。

  晚报记者 陈志付 文/图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