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的姬家山乡,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的蒲公英,一朵朵孕育着希望的花朵给巍峨的太行山增添了无限生气。
由鹤山区鹤壁集乡东头村径直向西,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绕行10余公里的盘山公路就到了太行山深处的姬家山乡国研学校。这是一座“名校”,其前身是姬家山乡施家沟小学,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只有两间校舍,由于年久失修,2002年,仅有的两间校舍被定为D级危房,学校开始租用民房上课。施家沟小学的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心,鹤壁市原市长李培育通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争取到香港梁丽冰女士的捐款,市教育局、鹤煤集团也先后出资,在施家沟村东唯一一块平整的土地上重建了施家沟小学。为铭记社会各界的关怀,施家沟小学更名为国研小学。2006年,该校与姬家山乡清水池中学合并,成为现在的国研学校。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学校师资力量缺乏,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从辖区所属学校中精选出经验丰富的老师到这里支教。目前该校共有支教老师11名,刘盼盼是唯一一名来自外地市的支教志愿者。
“空山难见人,只闻鸟语声”,这是4月15日记者走进国研学校时的第一印象。一块小小的运动场地,两个篮球架,两座崭新的二层小楼,构成了国研学校的全部。
“不要跑那么快,小心摔倒。”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打断了记者的思路,迎面而来的王臣印校长边走边对快速跑过操场的小女生喊道。在校长身后,紧跟着一位身材修长、长发披肩的少女,灰白色的毛衣,浅蓝色的牛仔裤,白净的瓜子脸上挂着微笑。王臣印介绍说,这就是自愿来支教的刘盼盼老师。
■父亲的支持成就了一个梦想
“2007年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报名时,刘盼盼和所有同龄人一样,带着激情,带着梦想,果断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时,我选择了新疆和本省。通知下来时,我被分到了本省。”刘盼盼说。
刘盼盼,生于灵宝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今年24岁,焦作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得知女儿报名参加大学生支援西部的活动,其父母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曾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目前在一家企业工作的父亲很支持女儿的想法,而母亲除了表示惊讶外更多的是反对。母亲的想法很现实,她认为,既然是需要支援的山区,当地的条件肯定不好,让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宝贝女儿独自到偏远山区吃苦受罪,她无法接受。她觉得女儿应该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找个工作,或继续深造。
在父亲和盼盼的坚持下, 母亲终于同意了女儿的想法。2007年8月下旬,带着父亲的希望,也带着母亲的眼泪,很少出远门的刘盼盼到我市报到。让父母想不到的是,盼盼到国研学校报到的当天晚上就对父亲说:“我不想在这里了。”
“虽然来之前,我也充分想象过学校的偏僻地势和恶劣的条件,但现实中的一切与我想象中的落差太大了。”刘盼盼说,这里太偏僻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孤零零地位于半山坡上。虽说学校门前有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但每天仅有一班鹤壁至林州的长途客车经过,平时出入山里很不方便。手机在这里基本没有信号,学校仅有一部固定电话与外界联系。
看到盼盼的思想有了波动,父亲说,正是因为山里的条件差,那里的孩子才更需要老师。
就这样,刘盼盼正式成为我省首批省内支教志愿者之一,也是去年到我市“三支一扶”的6位志愿者中唯一到深山支教的女孩子。
■艰苦的生活让我变得自信
偏僻山区的生活,对于一个豆蔻年华的城市少女来说,其艰辛很难想象。这里没有繁华的闹市,甚至除学生和学校老师外很难见到其他人,更没有让现代年轻人着迷的网络世界。
刘盼盼和一位本市支教老师同住一间宿舍,约有10多平方米,摆上两张破木板床和几张旧课桌后,房间只留下一条窄小的通道。透过放在课桌上的教案、电磁炉、蔬菜,不难看出这间不大的宿舍同时还是她们的办公室和厨房。
“生活艰苦点儿也无所谓,最麻烦的是洗澡和晚上上厕所。”刘盼盼说。
爱干净是女孩子的天性,盼盼也一样。可自从到国研学校后,洗澡几乎成了一种奢望。天气热时好说,可以提点水在宿舍里擦洗。到了冬天,只能坐车到山外去洗澡,因为交通不便,通常都是两周或三周洗一次澡,洗澡时还时刻担心返校时会不会赶不上回来的长途客车。
学校四面是山,人烟稀少,因厕所距宿舍有一段距离,夜里上厕所就成了女老师们最害怕的事。刘盼盼说,每逢夜里上厕所,都不得不将同宿舍的李巧凤老师叫醒,让李老师陪同,这也让她感到很不安。
山里的冬天有点“欺生”,刘盼盼在国研学校度过的第一个冬天,恶劣的天气就给这个城市女孩来了一个下马威。到了取暖季节,因条件有限,除教室和食堂生有火炉外,学校其他房间均没有取暖设备。只有给学生上课时,老师们才能享受到炉火的温暖。上课之余,约有10平方米大小的校食堂就成了刘盼盼最理想的去处。到了晚上,学生放学了,老师们才能把教室的火炉搬到宿舍里。即使这样,每天早上起床洗刷时,依旧需要将宿舍内水桶里厚厚的冰打碎才能用到水。
去年春节回家时,盼盼将自己的支教生活讲给了表姐听,当时表姐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一个劲儿地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地方。”
“开始时,我有点不习惯,时间长了,觉得也没什么,其他支教老师能坚持,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坚持呢?艰苦的环境让我变得更自信了。”盼盼说。
■在这里感觉自己被需要着
国研学校共有120余名学生,分九个班级,有小学有初中,学生来自周围的几个山村。
盼盼到学校后任七年级的英语老师,每周6节课。“第一天上课时,我才知道七年级只有9个学生。7个男生,2个女生。”刘盼盼说,当时看着有些空荡的教室和台下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她站在讲台上有点儿不知所措,一点点儿的当老师的感觉都没找到。山里孩子的天真和淳朴,感染了新来的刘盼盼,很快师生们就“打”成了一片。
“上课时,刘老师会一个一个地教我们发音,直到我们学会为止。有什么不懂的,不管是不是英语方面的问题,刘老师都会认真给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明白为止。下课后,刘老师会和我们一起打球,一起玩儿,教我们唱歌,给我们讲山外的世界。”七年级的学生李宁说。
在学生的眼中,这个与他们年龄相差不多的刘盼盼不像是老师,更像是个大姐姐,特别是班里仅有的两个女孩子,上课和老师在一起,课余时间也爱跟着老师。不管是生活中、学习上,还是家中发生的事,都愿意跟刘老师说一说。这两个女孩子跟刘老师成了令男生们嫉妒的“三姐妹”。
“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这里的很多孩子从小没有离开过山沟,所见所闻跟城里的孩子差别很大。每次看到他们那充满期盼的目光,我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教会他们。”刘盼盼说,“山里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城里孩子不具备的东西,在教他们的同时,他们也教育了我。如果有一天真的要离开他们,我会很想他们的。”
“现在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有英语课,原来学校只有两位英语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刘老师到学校后,不仅减轻了这两位老师的负担,也让其他的支教老师感到一种力量。”已经连续两次在国研学校支教的王臣印校长告诉记者。
“城市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太多了,我有不少同学至今还在‘漂’,也有的依靠父母或各种关系随便找了一份工作。但我觉得与其荒废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如找一个需要自己的地方。在这里,我感觉到自己被需要着,这种感觉也是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原因。”刘盼盼说。
■我不后悔在这里的支教生活
初到学校的日子,对于刘盼盼来说最难熬的是双休日,每到这两天,住校的学生、本市支教的老师都回家了,空荡荡的校园,安静得让人有些害怕。灰蒙蒙的大山,鲜有行人的盘山公路,让盼盼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为此,盼盼时常会流泪。同事和领导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于是每到周末,家住山外的一些老师就会向盼盼发出邀请,约盼盼一起到城里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学校食堂做饭的原师傅,时常也会领着盼盼到山里转转,感受一下山里的生活。大家的关心让盼盼很快就找到了家的感觉。
“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姑娘,能耐得住寂寞,坚持留在山里教我们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王臣印说,他更能理解在国研学校支教的辛苦。
作为河南省首批支教志愿者之一,自刘盼盼到国研学校支教以来,当地教育部门也时刻在关心、关注着她的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支教很苦,小姑娘能坚持下来,真的不简单。”鹤山区文教体局王援朝说。
在和记者谈及支教生活,谈到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时,刘盼盼虽然脸上依旧挂着微笑,但眼泪却流个不停。
她说:“我没有那么崇高的境界,也很现实,虽然在这里的支教时间只有两年,但我希望尽最大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教给这些学生们。如果再次让我选择,我不敢肯定我是否还会选择支教,但我不后悔曾在这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