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雅 水浒通俗
说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创作,我们不得不提到其语言特点。《水浒传》中很多人物语言常常是从通俗化出发,寥寥几笔,就已经绘声绘色。而《三国演义》在人物语言上的描述却与《水浒传》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万历年间的刻本,其遣字用词非常文雅,多从史书《三国志》而来。京剧《群英会》就选自《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同窗蒋干盗书而使用反间计智胜曹操的故事。其中,蒋干与周瑜江边见面一场的几句京剧道白就充满了文学意味。比如,周瑜与蒋干见面的问候是“别来无恙”,而且几句对话间充满了试探与防备,不是老朋友之间的叙旧,而是两股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水浒传》是根据宋朝末期宋江三十六人于北宋宣和年间起义塑造而成的。宋末元初,水浒的故事已是艺人说唱的重要内容。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将原始传说进行整合、再创作,这样一部民间作品就升格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界至今还有纷争。有些学者认为,《水浒传》最后成书的年代应为明嘉靖年间,出于无名作者之手。那么,《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究竟是起于宋代还是起于明代呢?
周汝昌根据《水浒传》的语言表现方式,得出一个大胆判断: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绝对不是宋朝以后的人所能追忆或者模仿、想象的,其中的每字每句都来自宋朝。所以,《水浒传》应该是从南宋开始有了撰述,其成书年代不可能晚于元代。从历史上判断,元代统一中原后,宋朝遗民心怀故国,而《水浒传》恰恰描述了梁山好汉最后为国家尽忠的事迹,小说体现了宋朝遗民的爱国之心。
三国说忠 水浒论义
如果按小说的类型划分的话,《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而《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两部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描写得淋漓尽致。《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水浒传》里的“梁山泊聚义”把“忠”、“义”两个字渲染得无以复加。那么,这两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在“忠”、“义”两个字上该如何划分呢?
《三国演义》的精神是“忠”,这种“忠”就如同京剧《空城计》中诸葛孔明所唱的“两国交锋龙虎斗,各为其主统貔貅”,这三股势力的文武人才各为其主,他们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主人。《水浒传》中标榜的是“义”,是江湖上的义气,是将好汉们捆绑在一起的纽带。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民间俗话将两部小说连在了一起。所谓“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世俗认为老人圆滑世故,而《三国演义》中却处处机诈奸险。“少不看水浒”,因为年轻人年轻气盛,看罢水浒后很容易激起义愤。古人将这两部小说合在一起叫《忠义英雄传》,是为了宣扬书中人物为国为民,不畏艰难,不怕死亡,尽忠效力的精神。
三国无情 水浒无心
《三国演义》以政治、军事各种惊心动魄的交锋为背景,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曹操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周瑜的英雄倜傥都跃然纸上。而《水浒传》在刻画梁山英雄好汉时,不少手法与《三国演义》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国演义》重谋略却缺人情,而《水浒传》的短处则在于能粗不能细。大处往往写得很精彩,但是却很少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描绘。虽然小说里的人物多是绿林草莽,动则舞刀弄枪,但是他们也应有细腻的内心情感。比如对坏女人潘金莲的描绘,就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不贞节的坏女人”就是烙印在她身上的符号,缺乏内心描绘不仅是《水浒传》的短处,也是大多古典小说的缺点。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