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两位志愿军战士在一次战斗即将打响前相互约定,如果他们当中一个人在战斗中牺牲了,另一个人将为牺牲者的父母养老送终。他们互相把对方的家庭地址写在纸片上,小心翼翼装进弹壳里保存。后来,其中的一个果真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战争结束后,那位活下来的战友离开山东老家,毅然决然地去了千里之外的江苏泰州——那位已经牺牲战友的家乡,照顾战友的母亲。
这一去就是50年。
我们不知道这位志愿军战士在50年里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付出了怎样的牺牲。50年后电视台采访他时,我们看到,一个曾经英姿勃发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了耄耋老人。
当年,他独自从山东来到苏北农村后,很快便成了那位牺牲战友家的“大儿子”和顶梁柱。几十年里,他侍奉老的,拉扯小的,与这个原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尤其在战友母亲卧床不起的最后几年里,早已不再年轻的他,不仅日夜陪护在病床前,还每天为老人洗脸擦澡、端屎端尿,直到老人安然去世。
在电视台接受采访时,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这有什么”、“谁都会这样”,一如他的表情一样坦然、平静。可谈起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和自己已经过世的母亲时,这位坚强、刚毅的老人却激动不已、泪流满面。在老人哽咽的诉说中,他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愧疚。老人流着眼泪说,用一生的时间信守对牺牲战友的约定和承诺,他从来没有后悔过,相反他感到很幸福。他这辈子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生前他未尽孝道,甚至都没能见到老人家最后一面……
我在对这位老军人的所作所为肃然起敬的同时,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理解、认同这位老人。作为军人的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感动、温暖和自豪。因为,只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才会有这样的生死约定,这样用一生去恪守的约定!
上学时,我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晚上,一位记者下班路过街心花园时,忽然听到灌木丛里有孩子的抽泣声。他过去一看,是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哭。记者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告诉记者,放学后他和一些大孩子在这里玩打仗的游戏,他被指派留在这里担任军火库的哨兵。临别时他像战士一样宣誓,保证坚决完成任务,没有命令绝不撤岗。现在这么晚了,在前线指挥打仗的“首长”还没有下达撤岗的命令。听罢,记者劝说道:“孩子,你的‘首长’可能早把这事给忘了,也许他现在正在家里吃晚饭呢,你快回家吧。”孩子虽然又饿又怕,但还是不肯走。他哭着说:“我现在是战士,而且还宣誓过。”记者被深深打动了,他费尽周折找到那个正在家里吃晚饭的“首长”,和他一起来到这个“哨兵”面前下达了撤岗的命令,孩子才回了家。
当年我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过,这位老人很像那个不肯“擅离职守”的孩子,令人感动和温暖。
我经历过英雄辈出的年代,然而在岁月的长河里,那些所谓的英雄们大多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最终都成了过眼云烟。真正的英雄其实都是很平凡的人,但愿我们身边有更多像这位老人一样的人,也许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