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淇滨晚报》以《女大学生带着父亲求职》为题,对一名女大学生为给自己壮胆和当免费保姆而带父亲求职的事情进行了报道。笔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对这种“带父求职”现象的出现产生了几分忧虑。
“带父求职”的出现,折射出的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大悲哀。在“421”家庭结构形式的社会背景下,不少家长对子女呵护有加,唯恐孩子受苦、受累、受罪,让孩子从小就享受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最终导致的恶果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成为家长身边永远长不大的“附属品”,只想永远躺在父母为自己铺好的温床上。其实,父母越俎代庖做的多了,孩子接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就少了,自然也少了能够独立生存、自理生活的“资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让孩子跌倒,孩子怎能学会走路;不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机会,孩子将来怎能适应社会?“带父求职”的出现,正是那种父母“越俎代庖”太多后孩子的无奈选择。
“带父求职”的出现,暴露出的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普通高中甚至是初级中学都在为提高大学一本上线率、重点高中录取率而冥思苦想、苦苦挣扎。为提高学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认可度,他们不得不把学生圈在应试教育的囹圄里进行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生存能力的训练。如果说“带父求职”的出现,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的一种无奈选择,而此时的学校则应该扪心自问:我们都教会了学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