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 卫 珩)漫步在淇河之滨,领略“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的情怀,感受商代帝都的繁荣与气魄,与许穆夫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会面……这样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将成为现实。6月19日,我市多名研究淇河文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淇河公园文化建设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对淇河公园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描绘出一幅幅充满文化气息的淇河公园蓝图。
挖掘历史的真实
鹤壁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姚菊泉提出,营造淇河公园的文化氛围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文化必须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的文化,而非演绎的虚拟的文化。“要想搞好淇河公园的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淇河文化的内涵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们要展示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即使古书上只有几句话记载淇河、记载我们这个区域的文化,也是历史的真实体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淇河文化用一种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姚菊泉说,“要想让我们的淇河公园既有生态又有文化,一定要把历史的丰富内涵和现代生态结合在一起,不要只是去美化,只体现休闲,要加入真实的历史元素,增加文化的深度。”
市交通局运管处党总支副书记任慧生随即提出一个问题:“淇河文化是什么?说起淇河,大家立刻就会想到《诗经》,可是我们的淇河文化难道就只有几首诗那么简单吗?淇河历史的真实仅仅几首诗能概括得了吗?淇河文化有着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独特之处。看一下古往今来从淇河边走出去的人,商鞅、子贡、姜太公……开放、自由、宽容又特立独行,这才是我们淇河文化的特质。”他说,淇河的文化就是鹤壁的文化,而淇河公园的文化建设担负着建设淇河文化的重任。
针对这种历史的真实怎样体现在淇河公园的建设上,各位专家学者都提出了看法,在场一位专家说:“淇河公园建成后,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的。”市旅游局局长徐伟说:“多寻找属于淇河的文化,展示鹤壁的第一。”
文化建设要有厚重感但不可有沉重感
“许穆夫人——中国第一位女诗人,端木子贡——中国第一位儒商……”市旅游局局长徐伟说道,“经过考证之后,寻找这些鹤壁的第一、淇河的第一,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徐伟说,这些“第一”是鹤壁的,更是淇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代表,在淇河公园的文化建设中当然要体现出来。
朝歌商都是淇河文化中的一个繁盛期的标志,是大部分专家认可的淇河文化的一个亮点。所以也有专家提出在淇河公园中建设“商都园”,展现淇河文化鼎盛期的气魄与辉煌,并将其作为一个卖点;甚至还有人提出把淇河公园建成一个完全古色古香的公园。
但是,文化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并非只有古代的淇河文化有展现的价值,现在的淇河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赵金声说:“淇河古代文化必不可少,但是把淇河公园建成淇河古代文化园却不可取。”徐伟指出:“淇河公园的文化建设要有厚重感,但是不可有沉重感。淇河文化是个纵向发展的过程,不是停滞不前的。结合现在的实际,要把淇河公园的文化建设和大城市、大文化、大工业、大旅游结合起来。不仅是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也是淇河文化的一部分,因为今天是明天的历史。”
淇河公园是个综合性公园,有着所有公园的共同特点:以休闲、娱乐为主,其文化建设是让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而并非以文化教育为主。所以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必要的娱乐设施也是不可少的。
将文化氛围融入一草一木之中
桑树、竹子是大家公认的淇河公园的特色植物,不少人提议在淇河公园建“桑园”、“竹园”。淇河的桑、淇河的竹、淇河的诗、淇河的名士……这些都是构成淇河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魂,但生态是本。在淇河公园的建设中,生态保护依然是第一位的。给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的忙忙碌碌的人们一片青山绿水,这本身也是淇河公园最吸引人的地方。
“淇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这种景象并非只有在诗中才能见到,不远的将来,当我们漫步在淇河公园时也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