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鹤壁新闻/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多帮一个是一个”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8 年 6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帮一个是一个”
——鹤壁志愿者赵新民、刘顺平在四川救援的18个日日夜夜
  志愿者赵新民(左)和刘顺平在一起

  赵新民,男,48岁,浚县黎阳镇前寺庄医生;刘顺平,男,43岁,浚县王庄乡刘沙地村医生。他俩是老同学,也都是很普通的乡村医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俩自筹药品,自备干粮,义无反顾地奔赴抗震救灾一线,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用他们朴实无华的爱心,给灾区人民送去了最直接的帮助。

  赵新民 口述 晚报记者 柯其其 整理

  不能再等了!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俩与所有的人一样,一直都在关注着灾情。我俩不停地看电视、上网,看到灾区群众的泪水,看到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看到无家可归的灾区群众,我俩流泪了。我俩觉得此时那些受灾的群众最需要帮助,我俩是医生,我们应该去灾区。当时我们想多组织一些志愿者一同赶往灾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原本答应同去的人又退却了。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俩心急如焚,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向灾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为灾区群众做点儿什么,哪怕只是去给灾区群众送口水喝,否则这将是一生的遗憾。

  我媳妇张春英说:“赶紧去灾区吧,别耽搁了,能多帮一个是一个。”我同学刘顺平的媳妇李同菊对刘顺平说:“救人要紧,该走就走吧,地里的活不用你管,我干不了可以找亲戚帮忙。”我俩的老人也都说了同样的话:“国家遭大难了,你们赶快去帮忙救人吧。”

  我俩一合计,不能再等了,得马上走,到四川灾区的最前线去。当时我俩想如果不让我们给人看病,我们就出力气、扛帐篷、搬物资,干啥都行!5月17日,我俩带了方便面和药品匆匆坐上了郑州开往绵阳的列车。

  

  “一分钟也不能歇,赶紧给俺派任务吧,俺来灾区就是来干活的”

  

  在开往绵阳的列车上,乘客非常多,我俩只能站着,瞌睡时也只能站着打盹儿。5月18日深夜,列车到达了绵阳。下车后我俩顾不上休息,连夜找到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到一线工作。当指挥部的同志叫我们先歇一歇时,我俩说:“一分钟也不能歇,赶紧给俺派任务吧,俺来灾区就是来干活的。”5月19日凌晨,我俩就接到了去绵阳机场随机到前线运送物资的通知。我俩与另外两名志愿者负责装卸物资,仅一上午时间,我们4名志愿者随同机组人员完成了绵阳至北川往返3次的物资运输任务。随后,我俩又接到赴北川擂鼓镇搭建帐篷的任务,我俩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利用两天两夜时间,搭建了150余顶帐篷。

  “没石头掉下来,咱就加大油门往前冲”

  

  在从北川回安县搭建帐篷的路上,由于山体滑坡,我们一路上行走非常危险,山上还不时有大石头滚落下来。司机对我们说:“大家都盯着这两边山上的石头,没石头掉下来,咱就加大油门往前冲。要是有石头往下掉,你们就赶紧喊,我立刻踩刹车。”在铲车开道的情况下,在大家的喊叫声中,我们终于平安到达了安县。

  

  “二十个不要命的”

  

  在安县,我俩被分配去搭建帐篷和木板房,我俩与其他志愿者奋战了三天两夜,搭建了80余顶帐篷和50余座木板房;在绵阳市的东货站,我俩与来自全国的10余名志愿者在3个小时内装卸了1500余顶帐篷,我们的团队被称为“猛虎团队”;在绵阳市西大货场装卸大蒜时,每车26吨,我们20名志愿者在一个多小时里就装卸了10卡车,被当地群众称为“二十个不要命的”。

  

  要让外国友人看到我们中国志愿者是好样的

  

  在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下,我俩和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志愿者组成了联合志愿者队,负责在绵阳市涪城区东大货场搬运物资,当时天气非常炎热,需要搬运的救援物资非常多,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都拼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工作。我俩想外国友人都来帮我们了,我俩更不能给中国志愿者丢脸,必须做团队的主力军。

  由于语言不通,在装卸货物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外国队员太累了,我俩就打手势让他们休息一下,我俩则一刻不停地干。有时太累了想停下来时,我俩就给自己使劲加压,提醒自己:不能歇,要让外国友人看到我们中国志愿者是好样的。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灾区的18天时间里,我俩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由于我俩是医生,抗震救灾指挥部分配我俩到重灾区江油市敬元乡医疗站工作。敬元乡离绵阳市约有300公里,非常偏僻,道路也特别难走。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在去敬元乡的路上。当时我们一出发,天就下起了大雨,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崎岖的山路,我们只能前进不能返回。在前进的途中,一块巨石突然从半山腰滚落下来,就落在离我们的汽车不到两米的路面上,将路面砸了一个大坑。看到近在咫尺的危险,大家不禁感叹说生与死原来就在一瞬间。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在敬元乡医疗站工作时。那天下午,我们正在给灾区群众看病,一场突如其来的6.4级余震发生了。当时大家都感到了强烈的震动,我们顾不上自己的安危,首先往病房外转移伤员,等把所有伤员都转移到安全地带后,我们这些医护人员才冲出去。刹那间,我们工作的临时诊疗室像被炸药爆破似的轰然倒塌了。

  

  尽最大能力多帮一个是一个

  

  在敬元乡医疗站,我俩和其他医护人员通宵达旦地工作,一刻也不放松,就连吃饭也只花两三分钟时间。在听不懂病人方言的情况下,我俩就耐心地一遍遍地询问其病情,在发放药品的时候,我俩不嫌麻烦详细地告诉他们服用方法和服用剂量。一些年老的病人行动不便,我俩就冒着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沿着陡峭的山路到其家中对其进行诊治。因为受伤的灾区群众太多了,我们恨不能多伸出几只手来给他们治病。那些天,我们救治了800余名灾区受伤群众,而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却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更不忍心躺下来休息,只有到凌晨的时候,才趴到办公桌上打个盹儿。当时我们想自己不睡觉没关系,反正能挺住,尽最大能力多帮一个是一个。

  

  含着眼泪不停地跑

  

  在绵阳九州体育馆,我俩遇到一位胸前挂着救助证的小伙子。地震中,他的父亲遇难了,当时他和妈妈在一起,小伙子情绪非常低落。我俩上前握着他的手,对他说:“小兄弟,要挺住啊,往后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只有你坚强了,你的爸爸才能放心,再说还有党和政府,咱有啥困难都能解决。记住,你一定要坚强,为妈妈把这个家撑起来。”小伙子一面哭一面点头答应,我俩也是热泪盈眶。

  在九州体育馆的两天时间里,我俩一直含着眼泪不停地跑。我俩含着眼泪往体育馆外运送伤员,不运送伤员时当心理疏导员,给灾区群众讲党和政府的关怀、讲以后的新生活,为他们驱散心头的阴霾。

  

  “河南人真棒”

  

  在灾区的18天时间里,我俩每到一处都会听到这样的话:“河南人真棒,浚县的医生真棒!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许多群众都在我俩的衣服上留言,有的写“四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灾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有的写“您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祝您一生平安”。

  在灾区,最让人感动的是大家就像一家人,灾区的群众、人民子弟兵、志愿者,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有着共同的心愿:为灾区抗震救灾尽自己的一份力。在灾区我俩感受到了人间的大爱,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力量,一种在自然灾害面前万众一心的力量。

  

  后悔自己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因为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我俩接到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我俩撤离的命令。在返回浚县前,我俩凑了660元钱,给灾区的孩子们买了一些学习用品,我俩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6月3日下午,我俩接到了绵阳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给我们的感谢信,我俩特别激动,同时也觉得十分愧疚,我们并没做什么,只是在尽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而已,我们付出不多,回报却很大。同时我们也很后悔,后悔自己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遗憾自己不能多为灾区服务几天。6月3日晚,我俩要离开绵阳市了。临别时,我俩依依不舍地站在绵阳市火炬广场,道出了我们由衷的祝福:祝愿灾区人民幸福安康。

  绵阳市志愿者协会给我俩写的感谢信是这样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绵阳大地在震动,四川盆地在摇晃,中华民族在遭受最惨痛的磨难,‘5·12’里氏8.0级汶川大地震就在此刻发生。一切是那么的突然,一切是那么的不可预料,一切是那么的让人不堪回首……大禹故里北川城镇塌陷,熊猫故乡平武山体垮塌,美丽的中国科技城绵阳伤痕累累!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举国上下为之震惊!北川人民迫切等待营救,平武伤员急需转运,灾区人民需要紧急援助……自发的抗震救灾号召令在网络上流传、在电台播报、在市民之间传递……

  “一辆辆系着红丝带的汽车风驰电掣般驶入绵阳,一支支系着红丝带的队伍急匆匆赶到绵阳,一个个系着红丝带的同胞迅速聚集到绵阳救灾点。是你们,来自五湖四海的让人尊敬的志愿者们帮助了我们;是你们,在最危险的抗震救灾一线拼死搜救幸存者;是你们,在最紧张的临时伤员治疗点抢救伤员;是你们,在一路颠簸的转运灾区群众的大卡车上悉心照顾伤员;是你们,在九州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等灾区群众集中安置点搬运物资、安抚灾区群众……

  “我们知道,哪里有灾情、险情,哪里一定就有飘着红丝带的你们;哪里有伤员、灾区群众,哪里一定就会有你们疲惫的身影;哪里有需要、求助,哪里一定是你们在忙碌、奔波。 

  “绵阳人民感谢你们,是你们给了灾区人民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绵阳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因为你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因为你们发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因为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看到了绵阳的希望、四川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相信,灾区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中华民族会记住你们,热爱和平的全世界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因为你们是可亲可敬的抗震救灾志愿者!”

  

  到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一辈子值!

  

  我俩回来后,感觉最大的遗憾就是为灾区群众做得太少了。在灾区的18天时间里,我们从没感觉到累,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的余震也不觉得害怕。与那些志愿者相比,也许我俩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去了,到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了,这一辈子值!如果不去,我们会后悔一辈子。在灾区的这18天时间,我俩将终生难忘。在大灾面前,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真正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血肉相连之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地震虽然可怕,但它永远摧不垮我们中国人的坚定意志。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