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当中有公司老板,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有普通的建筑工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们毅然决然赶赴灾区,在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了灾区群众的希望。他们去也匆匆,回也匆匆,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
晚报记者 邓少华 文/图
5月28日,河南金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12名援建队队员离开家乡赶赴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宝林镇开展援建工作。
6月28日,援建队圆满完成240套过渡安置房和一所学校的援建任务,安全返回鹤壁,比规定交工时间提前10余天完成任务。
在一个月的援建工作中,援建队没有辜负鹤壁人民对他们的重托,同时也向灾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亲人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许兆世,36岁,河南金茂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职工。
5月27日上午,许兆世得知公司将派人赶赴地震灾区参加援建工作的消息后,便在第一时间赶到公司报了名。报名前,许兆世没有告诉妻子,因为他知道自己此次去四川灾区,对于妻子来说也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走后,除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外,妻子还要兼管家中的小商店。报名的当晚,许兆世犹豫半天后,故作轻松地对妻子说:“我要去四川。”不知道是自己没有说清楚还是妻子没有听明白,当时妻子什么也没有说,许兆世也没敢再重复。
5月28日,因为援建队早上8时要准时出发,临行前一小时,许兆世再次对妻子说:“我要去灾区了,今天就走。”妻子看了看许兆世,一句话也没有说。
队伍出发时,在送行的人群中,许兆世没有看到妻子的身影,却看到6岁的儿子站在人群中用力地向他挥动着小手。
到四川灾区后,只顾埋头干活儿的许兆世总也顾不上给妻子打个电话,每次都是妻子先给他打电话。6月23日,妻子在电话里说:“明天是妈妈的百日。”听了妻子的话,许兆世这才想起妈妈百天祭日到了,握着电话无声地哭了。当天晚上,许兆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父亲说:“安心干吧,回不来就别回来了,你的爷爷很想念你。”
一个月后,当与记者提起此事时,外表刚毅的许兆世仍禁不住潸然泪下。
与许兆世相比,援建队中其他队员的情况相对好一些,家庭负担相对小一点儿。他们报名时,相当一部分援建队队员的家人都不知道此事,可事后他们的家人都非常支持他们到灾区去,没有一位家属拖后腿儿。
我们又打了一次硬仗
任士亮,50岁,公司水电安装处副主任,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当过兵,打过仗,是公司的第二批援建队队员,负责过渡安置房水电的安装工作。
任士亮说,过了秦岭,沿途就可以看到倒塌的房屋。当时看到这些,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到施工现场后,他感觉压力更大了。没有图纸,水电安装全部要靠经验,干活的工具也不得心应手,埋线、挖地全部靠人工。“当时没人给你说怎么干,只知道就这么多活儿,必须干好干完。”任士亮说。
当时施工现场的水电安装工只有4个人,面对要建240套过渡安置房和一所学校的任务,任士亮感觉压力太大了。由于太劳累,再加上当地气候的原因,到灾区的第三天,爬在梯子上干活的任士亮晃了两晃,差点儿从梯子上掉下来。由于过度劳累,没多久任士亮的高血压病就犯了。虽然医生要求他最少输七天液体,但任士亮只输了三天,就又回到了工地上。
因为安营地点只有一个卫生间、三个水龙头,所以援建队队员必须每天在凌晨5时10分起床,然后排队洗漱。6时准时进入施工现场,中午稍稍休息几分钟就又开始工作,下班时间通常在晚8时以后。
“有时我都不敢回头再想当时的情景。”许兆世说,只要进入施工现场,所有的人都在埋头苦干,谁也顾不上问下班时间。按照规定,每天下午2时上班,援建队队员们通常中午1时就到了工地。
最初,援建队的工作是为过渡安置房做基础工作,需要在每间房子(20平方米)里填2方沙土,铺500多块砖。一周时间过去了,当第一批过渡安置房的基础工作做完,看着自己的援建队队员,带队的公司董事长刘新昌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想哭。”
赵安国每天的任务是做饭。在灾区做饭也不是个轻松活儿,当时在营地吃饭的不只有援建队队员,还有防疫人员和志愿者,人数最多的达47位。赵安国每天凌晨3时40分起床,先蒸4锅馒头,再炒菜做饭,还得不停地烧开水。为了保证队员的身体不出问题,赵安国坚持让每天的饭菜不重样,全力保证大家吃熟菜。
最初,厨房设在帐篷里,平时没有火炉时,帐篷里的温度都在40摄氏度以上,再加一个火炉就更热了。因为地面潮湿,加上蚊子叮咬,每天早晨起来做饭时,赵安国都得穿上大胶鞋、迷彩服,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的。
虽然灾区余震不断,但援建队队员顾不上考虑这些。白天他们在工地上干活,晚上累得上床就睡,别说余震了,就连每天早晨起床,赵安国要是不连喊三遍,队员们是不会“自然醒”的。但是,只要队员们一醒来,就会迅速地投入到工作中去。6月25日发生过一次大余震,当时许兆世一下子被惊醒了,差点从床上掉下来。第二天,当他和同事说起晚上发生地震的事情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
现在再回头想想过去的一个月,军人出身又打过仗的任士亮和赵安国说:“我们又打了一次硬仗。”
赵安国(左一)、任士亮(中)和许兆世在我市的小区建筑工地上
灾区群众的热情感动着我们
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奔波,5月29日,援建队进入绵阳市安县地界,一片片倒塌的房屋让大家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大家的心情也十分沉重。当时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静静地看着一辆辆救灾车从身边疾驰而过。
上午10时许,援建队到达指定地点——绵阳市安县宝林镇。让大家感动的是宝林镇的大街小巷和所有的电线杆上都挂满了欢迎鹤壁援建队的条幅。当时正在下雨,援建队队员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负责卸车,另一组负责搭建临时帐篷。看到援建队队员到来,当地的群众一下子围了过来,纷纷动手帮助援建队队员卸车、搭帐篷。由于电力尚未恢复,到了晚上,看到援建队队员没有蜡烛,当地群众便送来了蜡烛。为了方便援建队队员采购,当地群众还送来一辆人力三轮车。当地群众的热情,让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援建队队员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赵安国,48岁,公司武装部干事,第一个报名要参加灾区援建工作,是援建队的“大厨”。赵安国说:“在灾区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每次到菜市场买菜,当地群众都会给援建队队员最优惠的价格。当时,芸豆角的市场价为每公斤1元钱,菜农卖给我们的则是1.5公斤1元;西红柿每公斤1.2元,菜农卖给我们的则是每公斤0.6元。总之,援建队队员买到的每一种蔬菜都比市场上的便宜。”
由于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室外温度通常在37摄氏度左右,帐篷里的温度最高达到47摄氏度。不少援建队队员的脸上、胳膊上晒得起了泡、掉了皮。看到援建队队员每天早出晚归,当地群众自发到施工现场为援建队队员送矿泉水,让队员们解渴。
“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只要你需要,每个人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你。”赵安国说。
如果灾区需要,我们还会报名
6月27日,公司所承担的援建任务全部进入扫尾阶段。当日上午,援建队接到通知,当天下午工程完工后立即返回鹤壁。当天,大家一直工作到下午2时。下午4时,援建队队员们悄悄整理好了行李,离开宝林镇赶赴成都。自从进入灾区后,大家没有了时间观念,所有的人只知道埋头苦干,什么也不问。当即将离开宝林镇时,大家才回头看了看那些崭新的过渡安置房,才知道自己原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干了这么多活儿。
为了不打扰当地群众,援建队离开宝林镇的事谁也没说,他们也没敢向家人打电话告知此事,没有人知道援建队要离开。直到到了成都火车站,大家才纷纷拿出电话告诉家人自己要回家了。
当火车进入河南境内时,援建队队员都醒了。当火车经过淇河桥时,队员们都将自己的脸贴到车窗玻璃上向外看,虽然什么也看不清,但谁也不说话,只是睁大眼睛静静地看着。
7月1日,许兆世、任士亮、赵安国再次聚在一起,向记者讲述了这一个多月来的经历。讲到动情之处,他们都激动得流泪了。
这次赴灾区参加援建工作的队员当中不仅有公司正式职工,还有四五位临时工,其中年纪最大的杨师傅已经59岁了。回到鹤壁后,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有这么一次经历我们不后悔,如果灾区需要,我们还会报名!”最后,援建队队员异口同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