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米的身高,身着橘黄T恤、休闲七分裤,脚蹬旅游凉鞋的杨兆鑫,从外表看像是体育健将。这名不到18岁的鹤壁高中高三(2)班学生,这个喜爱读外国名著、儿时曾被乡村邻里怀疑为智商有问题的小伙子,以650分的成绩摘得我市理科第一名的桂冠。
这个成绩算考砸了
7月1日下午,记者在鹤壁高中校门口见到了杨兆鑫和他的父亲,高高的个头,戴一副大框眼镜,说起话来彬彬有礼,这就是杨兆鑫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当记者首先祝贺他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时,他轻轻摇头,略带惋惜地说:“这次我发挥得还不够好,依我感觉,用全力的话能拿到680分。可这个成绩,感觉有点遗憾,考砸了!”杨兆鑫说在他的高考成绩语文(113分)、数学(136分)、英语(132分)、理科综合(269分)中,此次的理科综合成绩与平时模拟训练有不少出入,平时成绩从未低过280分,高考中出现这个成绩,老师、同学也觉得有点意外和惋惜。“如果再考一次,我想我能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杨兆鑫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不时笑谈希望重返考场再练一次。
课堂上学好,就成功了一半
杨兆鑫在谈到学习生活时,他对老师的感激溢于言表,尤其是高中的任课老师,他说首先得益于老师对自己学习兴趣的培养,其次是老师对学生的认真负责。杨兆鑫最喜欢学物理、数学,这两门课学得比较轻松,学得费劲的是语文。
获得如此佳绩,有哪些诀窍?杨兆鑫笑言,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用功的人,也从未开过夜车。“我觉得没什么诀窍,要说有吧,就是高一、高二的基础打得好”。杨兆鑫说自己上课特别专心,尤其注意听讲,课后再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天的知识就此深达其心。“我碰到的老师都很好,没有被逼着学。”杨兆鑫说,“跟着老师做,老师帮你扫除面对的问题。只有课堂上完全听懂了,才能在课下有消化之说,如果没听懂,谈不上消化,只能说是重新学”,重视课堂,学好课堂上的东西,就有了一半的成功。
“改错本”是最好的学习帮手
杨兆鑫说,有一个最经典的方法值得向学弟学妹们推荐——纠错法,就是把原来做过的习题里,所有做错的题目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最好每门课都能记下来,经常把原来的错题拿出来看看,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
“‘改错本’真是我的好帮手,也可以说是我成功的秘籍”。从高中开始,每次考试前,杨兆鑫都要将“改错本”温习一遍。三年过去,在杨兆鑫的案头,“改错本”已逾几万字,多达10余本。经过数年的积累,他不仅记录了基本上所有做错的题目,还能自如地归纳出错原因和题型思路,而后烂熟于胸。“大量习题、公式、理论常常困扰理科生,‘改错本’让我在题海中保持思路清晰。”
曾被人怀疑智商有问题
“在兆鑫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不乖,不机灵,不怎么爱说话,就问我孩子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叫几声也不应,反应真慢。”杨兆鑫的父亲说,开始时他也是怀疑自己家的孩子大脑是否真的有碍,直到一天,一村民出了一道游戏智力题来娱乐时,杨兆鑫的父亲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年仅7岁的他却答出了正确的“切西瓜法则”。自此以后,不少村民才改变了对他的认识。“这孩子并不笨,将来可能是块料,我也时常听到村民向我这样说。”杨兆鑫的父亲说。
当记者问及杨兆鑫他对自己的智商怎样看时,他这样告诉记者:“我的智商也不是高于别人,而是在别人认为你不爱说话时,其实你是在思考东西。”他说,他特别喜欢思考一些奇怪或有深度的问题,在高三一年就有一道物理题,让他整整思考了三个星期才放手。
学习动力来源于家庭
杨兆鑫家在淇滨区大赉店镇小李庄村,村不算大,但他的家族比较大,父辈兄弟姐妹五个,他父亲是老大,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未能如愿,便一直待在家里务农。他也经常倾听父亲以前的故事和经历,时间久了,他便理解并懂得了父母的艰辛和期望。“我之所以在学习中能沉下去,很大程度上是读懂了我父母的艰辛,我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父母从来没有给我立下什么目标,而我自己已在心中定了位置,一定要走出去。”杨兆鑫还说,他家庭的和睦环境让他有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亲戚朋友的关心和鼓励也是他这次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期待大学生活 迎接挑战
杨兆鑫说他现在更期待和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到清华读书是他的追求,到高三时这种愿望更为强烈,上清华是想给自己一个更高的起点。杨兆鑫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因为思考他比同龄人有了更多的“迷茫”。他之所以报考清华,是因为听朋友说清华的机械工程专业比较强,在全国属一流专业,再加上他偏爱物理这一科,所以,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专业。他打算充分利用大学4年的时间,广泛涉猎,通过知识的积累迎接更高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