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牛得草先生为我国戏剧事业、豫剧丑角艺术和我市舞台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发展和弘扬牛派艺术,2008年7月8日下午3时,鹤壁市文化局、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和河南电台戏曲广播共同举办了纪念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先生逝世10周年牛派艺术研讨会。我省戏曲界专家学者纷纷到会,缅怀牛得草先生,深入探讨豫剧牛派艺术,以及牛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晚报记者 柯其其
20世纪80年代,一部《唐知县审诰命》轰动了海内外,牛得草扮演的“芝麻官”唐成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剧中名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至今脍炙人口,香港《大公报》撰文称牛得草为“东方卓别林”。
牛得草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他为豫剧开创的牛派丑行表演艺术却深深扎根于豫剧,深深扎根于鹤壁,成为鹤壁乃至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东方卓别林”
牛得草先生1933年5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尉氏县,原名牛玉林、曾用名牛俊国。幼年在开封和平剧社从艺,1954年进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工人文工团”,1958年随团到鹤壁市豫剧团工作,1979年后历任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鹤壁市豫剧一团团长。1998年5月30日在郑州病逝,享年65岁。
牛先生从艺50余年,在国内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在豫剧丑角表演艺术上有精湛独到的造诣。他10岁拜豫剧名丑李小需为师,12岁在开封登台演出。1948年,他来到开封和平剧社,丑行艺术崭露头角。当初牛先生学艺时,嗓音条件不好,没有高腔大嗓,但不屈不挠的他选择了丑行,刻苦练功,打造出了声腔圆润、吐字清晰、表意轻快、活泼大气、饶有风趣的唱腔。在青少年时代,他就为牛派唱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他跟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萧长华学艺,学习京剧经典剧目和丑角表演艺术理论,喜剧表演艺术走向成熟,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中取乐、乐中回味”艺术风格。“寓庄于谐,滑稽而不落俗,夸张而不荒诞”成为牛先生追求的艺术品格。1958年,黄河豫剧团转为鹤壁市豫剧团后,牛先生来到鹤壁,改编了话剧《抓壮丁》,主演了《卷席筒》、《三愿意》、《做文章》等优秀剧目,深受省内外人民群众的喜爱。
1959年,牛先生随团赴京参加建国10周年庆祝活动,演出《卷席筒》受到好评。后又执笔整理并主演了豫剧《唐知县审诰命》。1979年,随河南省代表团晋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庆祝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主演《唐知县审诰命》中的唐成,并荣获剧本整理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同年11月,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谢添执导,将《唐知县审诰命》拍摄成电影艺术片,改名为《七品芝麻官》,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82年,市豫剧团应邀为全军总参会议演出,受到杨得志、王平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轰动北京。《七品芝麻官》唱腔被录制成唱片、磁带后,成为当时国内最畅销的录音制品。1992年,牛先生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成为我省获得此奖的第二人。
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牛先生勤勤恳恳献才献艺,不知疲倦。他在《七品芝麻官》里塑造的唐成的艺术形象,受到国内广大观众的深深喜爱。他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直播演出,在城市大剧院的舞台上,在偏僻山村的土戏台上,观众们都领略过他的艺术风采。1986年他主演摄制的戏曲电视剧《七品芝麻官新传》和《仨愿意》等喜剧电视片,在国内各大电视台多次播放。
在艺术方面,牛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流派,“官丑”堪称一绝。他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他以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手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他从艺50多年,成功地塑造出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喜剧形象,香港《大公报》曾撰文称其为“东方卓别林”。
“牛得草”艺名的由来
建国后,爱看丑角戏的戏迷李春芳老人看了牛俊国演的戏,说:“你演的丑角不俗气,看了余味无穷。”牛俊国对李老说:“人家说我这个名字与丑角这个行当很不合,请你老给取个丑角艺名吧。”李老学识渊博,又爱看牛俊国的戏,经过认真思考,第二天就对他说:“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猪得了糠,可以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你得了草,可以负重劲行,辛勤耕作,韧力无穷啊!”牛俊国高兴地说:“对啊,共产党把我从苦海中救了出来,让我当了演员,这不是小牛得了青草吗!”从此,牛得草便代替了牛俊国这个名字,唱响了开封,唱红了中原,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官丑”堪称一绝
当天到会的戏曲界专家学者包括朱华、陈高潮、翟国选、李树建、方可杰、荆桦、马紫晨、赵毅、石磊、孔繁燕、尤树江、张大新、牛亚非、金不换等19人。与会者缅怀了牛得草先生为豫剧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又深入探讨了豫剧牛派艺术,以及牛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在谈到牛得草先生的杰出贡献时,著名戏剧评论家、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荆桦说:“评价一个演员对艺术事业的贡献,主要有4个标准:一、是否创造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久演不衰的演出剧目;二、是否塑造出了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三、是否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唱腔艺术;四、其表演水平是否为广大观众所认可。而牛先生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且经过其长期的艺术实践,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其塑造的芝麻官唐成这个‘官丑’形象堪称一绝,在豫剧舞台上达到了‘无牛不丑,演丑必牛’的境界。”
国家一级作曲家尤树江说:“牛先生没有著书,没有立传,但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呼喊,至今仍让老百姓津津乐道,并成了为官者的从政格言;他那行云流水般的唱腔,至今仍在观众中广为流传;他那幽默诙谐的表演至今仍历历在目。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到会的专家学者还对牛先生的融会贯通、声腔艺术及表演中的道白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突破豫剧丑行传统的声腔,从曲剧、越调、山东柳琴、二夹弦、黄梅戏等剧种吸取营养,形成了大本腔带有后腔鼻音、声音圆润、吐字清晰、表意轻快、活泼大气、饶有风趣的牛派唱腔艺术;称其在融会贯通中,把豫剧传统丑行从小行当、小角色、小配角,推到了在豫剧舞台上独领风骚,成为剧团进剧院、下农村、挂头牌、挑大梁、出效益的台柱子;称听“芝麻官”念状道白时,想不拍手不喝彩很难;其塑造的“官丑”从唱、念到表演,都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称其为丑角泰斗……
金不换:传承和发展牛派艺术的佼佼者
牛先生门下弟子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近几年来,无论是在艺术舞台上,还是在荧屏上,我们都会看到牛派传人的身影。牛先生的长子“小牛得草”牛亚飞,是全国豫剧十大名丑之一,现任我市豫剧一团名誉团长,曾和牛先生屡屡同台扮演“芝麻官”唐成,音容笑貌,珠联璧合。他秉承牛先生真传,颇有乃父之风。在牛先生身边得益最多的学生金不换,现任我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在传承发展牛派艺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金不换12岁从艺,14岁就追随在牛先生身边。他崇拜牛先生的丑角表演艺术,牛先生也非常喜爱这个生得秀气、很有灵气的农村孩子,经常给他讲一个丑角演员如何做人,如何演戏,如何掌握丑角的表演要领。牛先生一招一式地教,他一招一式地学,在老师的悉心培育下,金不换一步步从望其项背,到踏上门槛、登堂入室、渐入佳境。在继承牛派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金不换充分发挥自己嗓音好和模仿能力强的优势,向越调名家申凤梅,豫剧名家马金凤、唐喜成,曲剧名家海连池等人学习表演和唱腔,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在表演中,金不换十分注重人物的塑造、唱腔的锤炼。他的表演兼收并蓄,潇洒大方,韵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他相继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及这些荣誉,金不换说:“没有牛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金不换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习领会牛派艺术的精髓,不能只靠先生教,一招一式比着练,这样只能求其形,不能得其神。学会了牛派艺术的几出经典剧目,不等于融会贯通了牛派艺术的精神、灵魂,只有打造出一部或数部群众喜爱的新戏来,才能从牛派艺术中凸显出自己的新的表演风格,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演好戏。他明白了自己在继承牛派艺术的道路上有所发展才会有出息。
金不换说:“开始,我演恩师的戏,观众说‘像牛得草’。但如果我一直演下去,观众再说‘演得太像牛得草了’。长期这样下去,我可能永远在艺术舞台上长不大、站不直,因为我只是在模仿恩师。‘模仿不是艺术’,一直模仿下去,不可能发扬光大牛派艺术。既然说牛派是豫剧的一个流派,那么这个流派只有向前发展,才会显现出其艺术的生命力。”
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金不换开始立牛派新戏,在塑造新的牛派艺术角色中出戏出人。2002年,《唐知县斩诰命》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2003年4月,《唐知县斩诰命》晋京在长安大剧院演出,引起很大反响。后来,长春电影制片厂与市文化局联合摄制成影片《七品知县卖红薯》,金不换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其后,金不换又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指导下,排演了近代戏《伙夫县长》,获得河南省委宣传部的“五个一工程奖”。近期,金不换又排演了神话剧《石武举别传》,这三部戏,都是牛派丑行艺术的戏。目前,三部戏都成为市豫剧团的看家戏、吃饭戏,成为长期保留剧目。
而金不换也因其精湛的表演引起了央视的关注。近年来,央视多次到我市录制节目,特别是牛派经典剧目,截至目前,已录制《唐知县审诰命》、《唐知县斩诰命》、《卷席筒》、《三愿意》、《拾女婿》等剧目20余个,在中央电视台4套、11套等频道多次播出,并录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形成了产业链,不仅发展了文化产业,而且对弘扬牛派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市豫剧团排演的《唐知县审诰命》已四次晋京演出,《唐知县斩诰命》二次晋京演出。在继承牛派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金不换还把艺术的触角拓展到电影、电视领域……谈及近几年牛派艺术的艰苦探索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市文化局局长陈高潮在研讨会上自豪地说:“现在牛派艺术、金不换、小牛得草、‘七品芝麻官’等已成为鹤壁市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
金不换说:“我是牛派起家,这是根本。把牛老师的艺术学到位,继承他老人家的遗愿,让牛派艺术永远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我们所有牛派传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