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评说高校的取才尺度
低分高考生带来的思考
无标题
“少女作家”蒋方舟带来的困惑
无标题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7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加坡高校录取
低分高考生带来的思考

  新闻

  据7月13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新加坡一所大学却在一次面试之后预录了她,还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

  报道说,张孟苏到武大参加招生咨询会时,看到西南大学的女教师在拆雨篷时十分吃力,就走过去帮忙。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坐在一旁的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到。张孟苏就这样获得了新加坡一所高校的面试机会。在半个多小时的面试中,张孟苏用英语、普通话向5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新加坡老师当即决定预录她。

  “幸运之花”不要只为个别人开放

  用“传奇”两个字形容张孟苏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的过程,恰如其分——仅仅是帮女老师拆雨篷,就获得新加坡一所大学的面试资格,并被预录。张孟苏的高考成绩在国内只能读独立学院,现在却能去国外就读,张孟苏确实是太幸运了。

  张孟苏的幸运让我们想起了同样“幸运”的天才作家蒋方舟——清华大学因为她的写作才华降60分录取她。此举受到广泛质疑,认为有损大学的公平录取。

  蒋方舟的文学才华是有作品为实证的,可公众却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宽容。这次张孟苏因为乐于助人而获得面试,仅仅经过半个小时面试就被录取了,而且还得到公众的广泛好评。公众舆论为何会对录取张孟苏和蒋方舟表现出如此不同?

  假设录取张孟苏的是国内的一所大学,公众舆论会作如何评论?为何我们会认为新加坡录取张孟苏,是因为她的个人综合素质确实高而没有别的因素?推测一下,即使当时国内大学的招生老师也看到了张孟苏的助人为乐,会不会作出对其进行面试的决定呢?

  大学招生不能只看分数,大学招生的制度可以灵活一些,这样的理念我们早就知晓,也早在实践,可是步子迈得很小心。其实,公众也是希望大学在招生上能够多元化,在录取学生上也不要只看学生的成绩,公众更希望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能被大学录取。公众之所以质疑蒋方舟,是因为我们大学的招生制度还没有公正到让公众放心的程度,不时暴露出来的招生腐败案就说明了这些。

  因为对新加坡大学的信任,进而对张孟苏的被录取表现出赞赏;因为对国内大学的不信任,进而对清华大学录取蒋方舟质疑——对这两种不同结局,要反思的不只是大学。因文学才华被清华大学录取是个案,因助人为乐被新加坡高校录取也是个案。其“传奇性”注定了没有普遍性。让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大学如何在招生制度上做到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

  “幸运之花”不要只为张孟苏和蒋方舟开放。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大学招生制度。

  “新加坡高校录取低分高考生”给我们上了一课

  实际上,张孟苏不经意的助人为乐行为并非偶然。据报道,在学业繁忙的高三,张孟苏仍然一直是“活跃分子”。她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团支书,经常为宣传海报等事情熬夜;担任校文学社社长,带领社员组稿、编辑、拉广告、出文学刊物,发起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同学去老区体验生活。多年来,她获得的各种奖状和荣誉证书放了好几抽屉。

  可惜的是,张孟苏这样的综合素质不错的学生,在注重单一评价机制的教育体制中往往不占上风,尤其是在她的考分不太高的时候。她的高考445分的分数与中国知名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差甚远。

  我们知道,国外一些高校考评学生时,不只看其学习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新加坡高校在“不经意”的观察中选中了张孟苏,其实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国外很多高校在招录学生时,首先考查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的情况,实在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单一的评价机制、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所不及的。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应该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论”,继而对考试方式做一些科学的改进——在这方面,新加坡高校给我们上了一课。

  “助人获录取”:难以复制的样本

  举手之劳,帮个小忙,获得赏识,成功录取,高额奖学金……于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多么美妙的机缘巧合!助人为乐的故事被煲成一碗“心灵鸡汤”。不过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碗虚补的“心灵鸡汤”。

  说它“虚补”,既是指它的营养价值不大,更是指它几乎不可复制。事实上,透过这碗“心灵鸡汤”的美味,我们需要思考和剖析隐藏其后的种种真问题。

  其一,张孟苏在招生咨询现场助人为乐,为什么国内大学的老师视若无睹呢?这就涉及大学体制和办学理念等复杂问题了。不得不承认,国内不少大学长久以来一直习惯于“唯分数是举”的思维定式,因而对张孟苏的“举手之善”视而不见。

  其二,新加坡老师录取张孟苏,其助人为乐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等体现出的综合素质,才是张孟苏被录取的真正原因。助人为乐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难以进行精确的衡量和比较。充其量,助人为乐只是其引起招生老师注意的因素,并不是她最终被录取的决定因素。

  如上种种,学生的“助人获录取”只能视为一种特例,并不具备推广的现实可能性。

  (据《工人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