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额有限,通过抓阄儿确定援建队队员
房屋倒塌,道路被堵,通信中断,数万人遇难,上万人失踪……汶川大地震后,一个个残酷、带血的数字,一个个揪心的画面,在电视的各个频道轮番播出,像钢针一样刺痛着人们的心。
市建设集团的项目经理席高山并没有像妻子一样边看电视边流泪,只觉得有东西堵住了自己的喉咙,一时无法下咽,心口憋闷得难受。老席不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去四川,即使救不了人,哪怕帮他们搬一下东西、送一包药品也行。”
看着老席难受的样子,他的妻子说:“你也不想想自己年纪多大了,又有高血压、糖尿病,从鹤壁到四川这么远,就怕你还没有帮助灾区群众,自己倒先成了求救者。”席高山没有理会妻子善意的提醒,暗自为赴川准备着。
就在所有人都在为四川灾区揪心时,5月27日,市建设集团接到命令,组织援建人员入川为灾区群众安装过渡安置房。
半个月来,大家的情绪仿佛随着命令的下达得到了释放。当天上午,市建设集团的近百名职工先后赶到公司报名。由于第一批援建人员名额有限,大家又互不相让,最后公司只能决定通过抓阄儿来确定参加援建队人员。
抓到阄儿的总经理助理刘红喜、安全部经理杨晓勇、技术员杨建松、项目经理马学章等人脸上乐开了花。一直私下里准备去四川的席高山却不在援建队名单之上,公司不让老席入川的理由很简单:他身体不好。
与领导“软磨硬泡”后,老席终于如愿出行,任务是负责援建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临走时,老席要求开着自己的车去。
市建设集团的第一批援建队队员共有17人,由55岁的公司董事长李生财亲自带队。
出发前,李生财80多岁的老父亲正在住院。李生财含泪告诉老人,自己出门三五天,很快就回来。老人家可能已经知道儿子要出远门了,一句“早点儿回来”没说完,便已泪流满面。
只有拼命干活儿,心里才好受些
市建设集团的援建地在绵阳市安县迎新乡,距绵竹市21公里,距绵竹市汉旺镇只有5公里,是地震重灾区。当地人员伤亡不大,但95%的房屋已倒塌,没有倒塌的房屋裂缝多在10厘米以上。
迎新乡原有4条公路与外界相通,地震之后,全部中断。抢修队队员只修通了一条公路,虽然不少路段已扭曲、断裂,但勉强可以通行。一路走来,公路上到处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有的石头比当地老百姓的房子还大。除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外,看不到一辆本地的汽车,这让人感到莫名的不安。“离灾区越近,这种不安的感觉越强烈。”一位援建队队员说。
5月29日下午,援建队到达迎新乡政府所在地月峰村时,天正在下雨。因为道路刚刚打通,大批救灾物资尚未运到,当地群众用来自救的帐篷也是五花八门。援建队的驻地是迎新乡中学操场的一片草地,也是当地帐篷医院的医疗垃圾堆放点,同时还是学校的排水沟。由于地势较低,每逢雨天,援建队的第一要务就是抗洪,稍不留神鞋就被冲走了。
距援建队帐篷不足5米的地方是临时厕所,厕所的面积只有1平方米,是一个由破床单围成的圈儿,这是当地唯一的公厕,男女共用。白天进厕所前要喊一声,晚上进厕所前要用电灯照一下,确认里面没有人再进。
为解决当地群众上厕所难问题,援建队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址另建了一个宽4米、长3米多的标准厕所。帐篷医院的院长激动地说:“你们一来就给我们办了一件大事。”
迎新乡是安县最穷的乡镇之一,当地群众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地震发生时,几乎所有房屋都在一瞬间倒塌了,村民们都住进了帐篷。由于帐篷紧缺,他们多是一家几口人住一个帐篷,且都是在帐篷外烧柴做饭。由于温度高、多雨,白天帐篷内的温度多在45摄氏度以上。
杨晓勇说,当地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留下了妇女、老人和孩子。队员们看到的最多的场面是老人拉着孩子,他们的目光显得很无奈,也很无助。
援建队的到来,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希望,每天都有群众到工地上询问过渡安置房啥时能建好,啥时能住上。因为当地已进入梅雨季节,天不停地下着雨,什么时候能将过渡安置房安装好,谁心里也没有底儿。因此,大家心里都十分难受和压抑。
席高山说,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赶快把过渡安置房安装好。于是,所有的人都拼命地干活儿,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使压抑的心情好受些。
“没有人命令你几点上班、几点下班,除了中午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和晚上几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外,大家都在工地上干活儿。工地上没有老板、经理,只有援建队队员,他们都干一样的活儿,吃一样的饭。”席高山说。
公司项目经理马学章是工地总指挥,杨晓勇负责选材料,刘红喜负责财务,牛广辉负责整理资料,武海超、王江永是机械手……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大家又都是瓦匠。有的队员初到四川水土不服,不停地拉肚子,但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用席高山的话说就是“董事长都那么大年纪了还在工地上扛水泥,我们没有理由不干”。
在施工现场,援建队队员们还竖起了一个大牌子,牌子上写着:“别怕,迎新乡人民,再大的困难有我们鹤壁建设集团人与你们一起克服!”
蚊子叮咬和没有衣服穿让人很难受
迎新乡过渡安置房建在一块稻田里,稻田面积100多亩。当时稻田里的积水深20多厘米,要想在稻田里安装过渡安置房,第一件事就是排水,排完水后再等地面晾干。由于当地当时正在不停地下雨,通常是地面还没晾干,就又下起了雨。出发时,多数援建队队员只带了两套迷彩服。为了不耽误工期,大家不得不冒雨施工,队员们通常是一身水、一身泥、一身汗,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一般是昨天穿的衣服还没有晾干,今天的衣服就又被淋湿了。实在没有衣服穿了,队员们只好光着膀子,穿着胶鞋和裤头干活。
迎新乡是安县19个乡镇中唯一没有“市场”的乡,当地屈指可数的几家店铺尚未营业,买个馒头、买包盐都要跑60公里的路,更不用说买衣服了。最后,老席不得不开车跑到德阳市给大家分别买了套衣服。
“安县的蚊子欺生。”一位援建队队员开玩笑说,别看安县的蚊子个儿小,但很毒,一口下去就是一个大包。
白天,大家在工地上忙碌,感觉不到有蚊子。到了晚上吃饭时,蚊子就开始“上班”了。所有的人都是边吃饭边用拿筷子的手在身上不停地拍打,不给蚊子留下嘴的机会。
“晚上蚊子最厉害。”杨晓勇说,天黑以后队员们都不敢上厕所,害怕蚊子咬屁股。所有人都在天黑之前将杂事办完,天黑之后,不到万不得已不上厕所。
风油精、花露水一起上,只要有空儿,队员们就往身上擦这些东西。但这种做法并不起多大作用,很多队员身上都长了湿疹、脓疮。
虽然困难重重,但援建队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市建设集团援建队共安装过渡安置房196套,建公厕1座、消防水池25立方米、公用厨房11处、供水管网400米、活水井2个、雨水井9个,平整土地100余亩,维修道路300米,修水泥路150米。援建队队员们出色的工作赢得了省、市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好评。
生命的脆弱让人很无奈
6月15日,席高山的儿子席超瞒着母亲,跟随第二批援建队队员到了四川。到四川后,席超才给母亲打电话报了个平安。
席超刚刚大学毕业,原本准备到灾区当志愿者,看到工地上缺人就留了下来。到安县后不久,席超跟父亲到德阳采购,回来的路上父子俩决定去一趟北川。一路上,能看到的房子几乎都塌了,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随处都能看到被巨石砸成铁片一样的汽车,山坡上高大的电视塔被扭成了“麻花”。天在不停地下雨,他们还清楚地看到公路边帐篷里都是水,人们都坐在床上或小板凳上,脚泡在水里,目光里充满了无奈。
走到雷鼓镇时,进入北川的道路戒严了,父子俩不得不原路返回。
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席超一下子长大了。席超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我心里害怕极了,一下子感觉到人的生命真得很脆弱。”
对于杨晓勇来说,绵阳之行让他记忆犹新。那天,唐家山堰塞湖已开始泄洪,绵阳城里的人都在向外转移,整个绵阳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为了能买上急需的配件,杨晓勇和席高山只能硬着头皮开车向市中心行驶。两个人以最快的速度将配件买到手,然后拼命地开车向外驶去。杨晓勇说:“幸亏那天绵阳的洪水不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灾区,最大的感受是,生命脆弱得让人无奈。”
“只要看到山上冒烟就得赶快跑。”席高山说,因为山上冒烟就意味着发生了余震,出现山体滑坡。每次驾车出去,他都这样提醒自己。
灾区的共产党员最让人感动
在四川,冲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是党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飘扬的党旗。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救援队、医疗队,所有的党员都佩戴着党徽。共产党员,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希望。那些胸前挂着徽章的党员让杨晓勇、席超等年轻人羡慕不已。
像所有的灾区党员一样,有着多年党龄的李生财和援建队队员们一起扛水泥、搬砖、拉沙子,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头儿”。席高山说,听说整天灰头土脸地与大家一起干活的白发老头儿是一位董事长,当地群众都不敢相信。他们说,没有见过那么有钱的老板还亲自干活儿。
“在灾区,党员是一种荣誉,最危险的地方有党员,群众最信任的也是党员。当时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我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杨晓勇说,“在平静的岁月里,你可能感受不到党员的力量,但在灾区不一样,共产党员就是榜样,就是希望,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于是,杨晓勇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席高山说,儿子长这么大,他从来没有当面夸过儿子,他过去觉得儿子只知道享乐,没有责任心。自从儿子去灾区后,他突然感觉儿子长大了,也懂事了。虽然儿子在家娇生惯养,从未干过重活,到灾区后,他干起活来却从不偷懒,一会儿铲泥,一会儿搬砖,双手满是水泡,却一声不吭。席超的行为彻底改变了他父亲对他的看法。
援建队临时党支部成立后,杨晓勇、刘红喜、席超、牛光辉等人立即向党支部提出入党请求。由于他们表现突出,杨晓勇、刘红喜、席超、牛光辉等人被批准“火线入党”。
(压题照片:当地政府向市建设集团援建队送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