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吗?”银行工作人员小梁告诉笔者,现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客户最爱问的就是这句。而在半年前,低于10%的回报率根本不敢拿出来销售。从偏股型基金到打新股产品,再到保本型产品,从追求高收益到偏爱低风险,投资者宠爱对象转变的背后,是期望收益率不断下降。
如果把时间再放长两年,会发现即使是10%的回报率也很微不足道。分别从2003年底和2006年底开始火暴的中国楼市和股市,创造了无数个脍炙人口的财富神话,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游击队”,无论是大机构还是小股民,收益翻番的例子屡见不鲜。彼时的投资者根本不在意是否保本,只关心收益率后面到底能添上几个零。
但是2008年以来,楼市、股市持续调整,大潮退去后出现了一大批“裸泳者”。此后,我们看到了炒房人开始甩卖房产,看到了股市成交量日渐委靡,看到了曾经不屑于蝇头小利的资金为了几个点的利差而疲于算计,看到了曾经轰轰烈烈的储蓄大搬家又回流进银行体系,并且以削弱流动性为代价换取跑输CPI的利息。
这些经济现象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国内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在上升,但是放眼全球又发现,风险上升并非中国独有。实际上,正是次贷危机向全球经济都输出了风险。美联储连续降息,输出了大量美元,加剧了全球的通货膨胀。
理论告诉我们,高风险要求高风险溢价,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投资者却不断降低期望的收益水平:不仅国内投资者的兴趣转向保本产品,连美国的风投资本最近也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许多政府也开始分散外汇储备风险,不再以资产升值为目的转而专注本币稳定。
现实中的资金反而热衷于低收益的产品?很显然,阳光下的投资渠道,已经难以提供给投资者足够诱人的回报率来匹配上升过高的风险水平,投资者只能放弃原来坚持的偏好,选择收益低但风险更低的产品。
或许,一个低收益时代已经来临。此前的“低风险-高收益”并不是稳定的投资组合,次贷危机提供了一个修正“错配”的契机。经历了一轮涨跌过程后,成熟市场的投资者也好新兴市场的投资者也罢,当他们真正认识到风险和收益应该相匹配,而不是像前几年几乎毫无风险的暴涨的时候,很多个人和企业就会谨慎起来,将期望值调低。毕竟,风险和收益应该对称。重温巴菲特的名言,仍然意味深长:我不知道怎样快速地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间推移,财富增值。
动辄翻番的故事已经翻过,明天投资者互致的问候可能就是——你保本了吗?
(据《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