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希腊奥林匹亚遗址的奥运圣火自4月1日离开北京后,在4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风雨兼程,照亮了寰宇五大洲、世界之巅和神州大地,将在今晚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
世界文明的交融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一位火炬手曾说:“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手持火炬更荣幸的了。作为一个火炬手,我感觉高擎的是整个国家的文明。”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文化交流的平台。当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万多名火炬手高举圣火手手相传时,世界各地文明同时也实现了传递与交融。
火炬接力促进文明的融合,既有开门见山般的直截了当,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体贴。
在国外传递时,记者无数次听到外国火炬手和观众询问“祥云”火炬和圣火盆等设计的文化内涵。火炬和圣火盆的设计是中国文化符号的提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另外,在火炬接力现场都会有一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演,以及中国火炬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通过电视画面和文字媒介传给中国国内受众的更多的是圣火传递国与地区的文化特色,比如阿根廷的探戈、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等。这些都是文明的直接交流。
更重要的是,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在“和谐之旅”途中播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祥云”、“卷纸”、“宫灯”这些中国文化符号将在众多外国观众心目中形成蒙眬的、充满美感的文化渴望。
火炬接力的“和谐之旅”让中国观众追随媒体报道,对世界五大洲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人文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圣火回到中国之后,来自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奥林匹克运动与古老的东方文明产生了直接的对接和握手。大批中国群众沐浴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辉,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有如一幅壮丽的画卷,从希腊铺向了北京,又从北京铺向了世界和全中国。这幅画卷描绘着世界和中国各地文明的精粹。
《奥运会火炬接力技术手册》写道: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所代表的价值观被全世界人民普遍接受和赞美,人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像奥林匹克火炬接力那样将全世界人们连接在一起”。
和谐之光洒遍全球
2004年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研究报告说:圣火带我们分享和平、平等、和谐、团结、兄弟姐妹情义、包容和参与的基本价值理念。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向全世界宣传“和平和谐”的理念。所有参与火炬接力者都像古代奥运会宣扬“神圣休战”的火炬手一样,都是和平使者,把中国以及世界所有正义人士对和平的呼吁带向四面八方。
在马斯喀特,奥运圣火映亮了阿曼湾上空的茫茫夜色,一群华侨华人、阿拉伯人和在当地定居的印度人沿街共同拉起一条长长的横幅,上写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些可爱的人们的举动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和谐、和平等基本价值理念的最好诠释。
就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即将落幕时,相信“和谐之旅”留给我们的记忆大多是那一张张兴奋激动的笑脸。那些捣乱分子在我们脑海里只是作为美好记忆的丑陋反衬。也正是因为如此,奥林匹克运动所宣扬的和平、和谐的理念才显得弥足珍贵。
奥林匹克亲身体验
2004年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研究报告说:火炬接力以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方式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不管你是手持火炬奔跑,还是站在旁边观看,你都会为火炬接力所代表的价值而着迷,并把和圣火的亲密接触看做是一生的重要体验。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火炬接力就是他们的奥运会,或者是接近奥运会的唯一机会。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让更多的人亲身接触到了奥林匹克运动,成为这一光辉运动的追随者。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将奥运圣火第一次带到了哈萨克斯坦、阿根廷、坦桑尼亚和阿曼等国家。那里的人民对圣火无不迸发出火热的激情。比如在“和谐之旅”首站阿拉木图的传递中,20多万当地居民身穿盛装走上街头进行庆祝。
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早在北京奥运圣火点燃之前,他们对火炬接力的憧憬就已开始了。今年3月初,北京奥组委火炬中心收到一位陕西农村高中女生寄来的信,信中写道:“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写信了,前几封信中我满怀希望想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可到了现在,火炬手名单已经敲定,我想我没机会了。但我并不后悔,至少我参与了,我很高兴。”
北京奥运圣火不仅点燃了很多人对生活的憧憬,也给他们带来了震撼和激励。给人们带来最强烈情感冲击的当属5月8日圣火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并进行传递的那一时刻,这是中国人为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大壮举。
火炬接力为电视、报纸等媒体集中向国内受众介绍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大好契机。在很多地方,圣火传递的电视直播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曾有外国记者问北京奥组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北京奥运会能给奥林匹克作出哪些贡献?这位官员回答说:我们的最大贡献将是在13亿中国民众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传递生命的关爱
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写道:“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受难者激动不已。”关爱生命,给受难者送去关怀和激励,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段解读。
这种奥林匹克精神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灾难袭来之后,接力团队随即调整了圣火传递的路线和方式,在全国默哀日暂停圣火传递,并在沿途安排默哀和捐款,彰显“人文关怀”这个奥林匹克精神主题,把火炬接力变成了全国人民向地震灾区传递爱心、精神支持的平台。
火炬传递因此也变成了向地震灾区传递关爱和坚强的“爱心之旅”。在云南丽江,火炬传递的第一棒和第二棒是由两个孩子共同完成的,他们分别是在云南丽江地震中出生的12岁男孩和震生,以及在汶川地震中成为孤儿的13岁女孩张紫兰。这两个一脸稚气的可爱孩子共举“祥云”火炬传递圣火的动人情景,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全社会浓浓的人际关爱情怀的生动写照。
21岁的蒋雨航是另一个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火炬手。地震发生后,他在废墟中被埋了123个小时。获救之后,他当选家乡凯里的火炬手,代表受灾民众参加圣火传递。他在跑火炬接力时,周围的观众以及与他进行圣火交接的火炬手都在齐声高喊:“蒋雨航,加油!”小伙子为此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自己劫后余生,曾经一度垂头丧气;但在感受到奥运圣火的激励和大家的关怀之后,他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并要把这种感受带回去与灾区人民分享。
火炬手除向灾区捐钱捐物之外,还用自己的行动向灾区同胞传递生命坚强的信念。
人性的优秀品质
2004年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研究报告说: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是一群来自不同背景个体的集体努力,他们一起象征了人性的优秀品质。
这些“不同背景的个体观众”不仅仅包括火炬手,他们是最引人注目的“红花”,周围还有作出更多奉献的“绿叶”。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多半要归功于那些在幕后辛勤工作的人们以及那些热情投入的观众。
无论境外还是境内,观众高涨的热情都令人感动。当圣火传递到旧金山时,有10多万华侨华人从北美各地赶来为圣火保驾护航。一位名叫邹舟的中国留学生连夜乘坐6个小时的飞机从北卡罗来纳飞到了旧金山。他计划要陪同圣火跑完旧金山的传递全程,一旦有人干扰传递,他将第一个挺身而出。但当地组织者为了确保接力安全,临时改变了传递路线。邹舟和其他聚集在原定传递线路两旁的10多万华侨华人,都没能目睹圣火的传递,留下莫大的遗憾。
圣火回到内地之后,更是受到各地群众的空前欢迎。三亚、海口、广州、深圳、福州、济南等地都有上百万观众拥上街头观看圣火传递。国内随团报道火炬接力的媒体曾专门作过一个集体调查,发现国内群众对奥运圣火的热情主要源自他们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火炬接力为他们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尽可能多的群众中宣扬奥林匹克精神,正是借助于媒体的作用,这场全球范围的宣传活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圣火传递之旅是一次对生理极限的挑战之旅。由于几乎每天都要乘车乘机转场,每天都要克服时差,很多人都出现过瞬间精神恍惚的症状。记者经常在酒店电梯里碰到忘记自己房号的团队工作人员,也有人拿着房卡去开自己上个酒店号码的房间。
但在大家开始工作后,一个个依旧热情饱满、生龙活虎,疲劳似乎不属于这个团队。是什么让大家变得如此坚韧?
火炬接力团队总指挥张明认为,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支撑着大家忘我地工作。她说:“我们是一支可爱的、铁打的团队。激励我们克服困难一直向前的是五种‘奥运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我们是代表中华民族在向全世界传播人类最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我们从事的是一个神圣的使命。”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是一次神圣的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之旅,是一次伟大的文明传递之旅。8月8日,当国家体育场主火炬的熊熊火焰照亮全球之时,这辉煌铺就的传递之旅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