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从粗粮到细粮,再到粗粮
节目嘉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安兴本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他对国家经历的那段困难时光记忆犹新,“60年代的时候我在上中学,我母亲每天蒸一锅窝头,这就是全家人一天的口粮。由于我正在长身体,才有资格一顿饭吃上半个窝头,饱饱地吃上一顿白面馒头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主持人拿出当年的粮票、肉票时,安兴本觉得非常亲切:“当时城里实行的是统购统销,光有钱还不行,必须凭票据才能买到商品。别看现在很多人都不喜欢吃肥肉,那时候因为油票紧张,大家买肉的时候特别愿意买肥肉,用来榨油,这些票据现在只能到博物馆中去找了。”
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标准粉、富强粉,慢慢地,粮票、粮店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农贸市场、超市中的粮食专柜、各种各样的细粮,还有价格不菲的进口粮食。然而,现在的城市居民又把目光聚焦在粗粮上,粗粮餐馆的生意红红火火,市场上的粗粮价格比细粮还要高。安兴本说,这体现出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更加注重提升生活的品质,从而青睐营养价值更高的粗粮。
穿:从手工制衣到选择成衣
说到穿,同样经历了一个“轮回”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孩子都是一身衣服穿好几年,而且大多是母亲手工缝制的。《大地》的主演尤勇告诉大家,自己上学的时候永远穿一身黄军装,脏了就晚上洗白天再穿。导演赵浚凯回忆道:“我小的时候穿的几乎都是我母亲用我父亲的工作服改小的衣服,冬天时就把夏天的衣服套在里面,既不舒服也不美观。”安兴本则对一条裤子记忆犹新:“那是我考高中之前,很想要一条制服裤子,买好料子后舍不得花钱找裁缝,是我母亲一针一线地给我缝出来的,穿上以后特别高兴。”
几十年前人们到商场买衣服是奢侈的行为,而且大家所穿的衣服颜色、式样大同小异,眼下人们穿的衣服则往往是商场中的成衣,品牌、面料、花色、款式多种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手工制衣反倒成了奢侈品。当主持人提到这一点的时候,众人都表示:“现在做衣服都叫高级定制,挺贵的。”
可贵品质不能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太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有些可贵的品质是任何时代都要继续发扬保持的。安兴本的一席话非常引人深思: “过去人们非常注意节俭,比如我母亲用一盆水能洗好几件衣服,先洗颜色浅的,再洗颜色深的,可是如今有些人用水用电非常浪费;过去人们非常珍惜粮食,可是上次我和几个朋友吃完饭后提出将剩饭剩菜打包,他们都觉得我吝啬,笑话我,我为此感到很焦虑。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把握今天,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昨天,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地走向明天,这也是《大地》这部电视剧力图表达出的,是它的意义所在。”
(王 婧)
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大地》,回顾了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可谓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幅剪影。当《大地》的主创人员做客《影视俱乐部》时,大家通过这30年间自身生活的变化,体味着改革开放给农村地区乃至全中国注入的生机与活力,提醒年轻人珍惜美好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