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明十三陵地宫寻宝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8 年 9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十三陵地宫寻宝

  ●十三陵的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后跟皇后合葬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第二位皇帝朱允火文,因为叔叔朱棣发兵打到南京,朱允火文为逃难保命,最后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但是没有证据证明,所以下落不明,因此也没有陵墓。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因为其兄长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虏,朱祁钰就在太后和大臣们的支持下继承了帝位。后来英宗被放了回来,在心腹党羽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于是英宗取代了朱祁钰,又当上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他在天寿山内修建的陵墓也捣毁了,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这样,明朝的16位皇帝中有两位葬在了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他13位都葬于北京天寿山。

  ●专家决定发掘定陵

  明十三陵工程浩大,见证了当时皇室贵族的显赫地位。以发掘开放的定陵为例,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他跟两位皇后一起合葬在这里。万历皇帝10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定陵在万历皇帝生前就开始修葺建造,历时6年才完成,耗资白银800万两。陵墓建成后,万历皇帝年仅28岁,直到1620年万历皇帝逝世,定陵才正式启用,陵墓闲置达30年之久。而上世纪50年代对定陵地宫的发掘则令后人感受着一代皇帝的传奇故事。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提出了考古发掘明十三陵的计划,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发掘古代皇陵的计划。最初的计划是发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但是由于对长陵的调查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找不到一点线索,于是将目标转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1956年5月,发掘定陵地宫的计划正式实施。因为发掘定陵地宫是中国第一次对皇陵进行科学发掘,专家们不敢掉以轻心。

  专家们一点点试探着,前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最终揭开了这座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地宫出土大量珍宝

  经过专家鉴定,地宫里的三口棺椁,中间那一口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左边是孝端皇后的,右边是孝靖皇后的。这三口棺椁都在表面施以朱漆,椁用松木制造而成,棺由楠木制成。椁大部分已腐朽倒塌,但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木保存较好。

  首先打开的是孝靖皇后的棺椁。孝靖皇后的棺内有大量的锦缎、衣服、金银器和两副首饰,棺椁周围放有玉石、香料、青花梅瓶等。接着打开的是孝端皇后的棺椁。孝端皇后上盖缎被,被下放有衣服和金银器,尸体下是一床织锦缎被。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上面插着金簪、金钗,上身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身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最后打开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棺椁。棺内有大量的陪葬品,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尸体下方垫着一床锦被,下面还垫着9层被褥。

  除了棺椁内的陪葬品外,棺椁外面的随葬品也非常丰富。棺椁附近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金银器、冠、佩、饰、武器、谥册、谥宝和木俑等物品,其中有不少珍品。金器有数百件,以金冠和金爵杯最为精美。金酒柱的柱体上刻着云龙花卉纹,两侧各镶一条白玉雕成的盘龙,龙的眼睛嵌着鲜艳的红宝石,有着“画龙点睛”之意。金爵杯的外壁刻着半浮雕式的二龙戏珠以及流水纹饰,三足和二柱各刻有龙首纹。金托盘的口沿及内壁刻勾连云纹,底内壁刻着龙赶珠的图案和云纹。爵底的外壁还刻有铭文:“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

  ●丝织品美轮美奂

  丝织品在定陵出土的文物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除了妆花,大部分面料的图案是龙纹。据专家鉴定,这些都是明朝皇帝的龙袍。在中国丝绸面料中,工艺最高的是织锦。织锦发展的巅峰时期是在明朝,但明朝织锦存世的数量很少,而定陵地宫出土了这么多织锦,则令人惊叹。可令人不解的是,定陵出土的龙袍大多都是面料,样式也很怪,那么,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这些面料是在宫里经过专门的画师设计,经过户部审查同意后再送给皇帝批准,然后送去织造的。织成以后,每一件龙袍的边上都有暗线,根据暗线剪裁下来缝上,就是成品了,所以又叫织成料。定陵出土的这些丝织品非常珍贵,因为出土后没有特别好的保护条件,所以都已经氧化,看起来都是黑糊糊的一片。但是只有一件特别新奇,因为那件丝织品上呈现出的不是黄色,而是一片大红色,上面的17条金龙金光灿灿。据专家介绍,明朝时的国色就是红色,而且皇帝穿的龙袍颜色不止是一种,如祭月亮时是浅蓝色,祭太阳时是大红色,祭土地神时是黄色,皇帝是根据不同场合穿不同颜色的龙袍。而金龙的金线是用金块经过千锤百炼,打成薄如蝉翼的金箔,然后包裹蚕丝,用手搓捻而成。金龙还用了一种非常珍贵的材料,用孔雀翎上的绒毛搓成线。所以经过了300多年,它依然展现出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美感。

  ●冠类物品极其精美

  除了出土了丝织品,定陵还出土了许多冠类物品,其中以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金丝蝉翼冠最为精美。整个头冠都用极细的金丝,采用多种工艺编织而成,外面没有露出任何接头的痕迹。头冠的顶部堆垒出二龙戏珠的图案,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浑。出土的皇后龙凤冠有4顶。龙凤冠出土于孝端皇后的棺内,冠上的三龙两凤非常精美。龙是金制的,龙口衔宝珠,凤上满饰翠云。翠云是将翠鸟的缘羽攒点在硬纸上,冠的里面是用漆竹丝做的圆锥,边缘上镶着金制的口圈。

  另外3顶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六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其中又以六龙三凤冠最引人注目。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盘踞在凤冠上,昂首欲腾;三只用翠鸟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展翅若飞。可谓冠中之极品。

  1958年9月,定陵发掘结束后,新华社向世界发布了明十三陵的定陵已经被打开的消息;1959年9月30日,定陵地宫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以其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游人。

  本文素材由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提供

  在北京市昌平区燕山山麓的天寿山,坐落着一个巨大的墓葬群,它就是闻名于世的明十三陵。

  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直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葬入陵墓为止,经历了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昭陵、定陵等在内的共13座陵墓,所以称为十三陵。但奇怪的是,在明朝长达276年的统治中,一共有16位皇帝,可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了这里呢?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