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因网络、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多次发生,在导致全球经济减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实传言也成了“金融海啸”的推手之一。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每天都被难辨真伪的各种传言包围,传言的杀伤力往往远远超过事件本身。我们应如何重树信心?
传言恶化危机
“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橘络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
对这条手机短信,尽管四川省农业厅后来澄清说,这种大实蝇幼虫对人体无害,仅发生在广元的几个乡镇,并得到了有效处理,但事实显然没有朝着当地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在其他地区也发现蛆橘后,许多人至今仍“谈橘色变”,柑橘市场的冷清状况迟迟得不到缓解,橘农损失惨重。
“无风不起浪”,传言的突出效果正在于推波助澜。9月13日,在一个贴吧里,有人以“比三鹿牛奶更恐怖的是剧毒花生”为题发帖子。9月23日,另一个传言出现在网上:“继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后,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抽查酒类产品,在部分酒类中发现了致癌物质亚硝酸钠。”
尽管有关部门声明,这两个情况根本是子虚乌有,但是网络传言却客观上放大了三鹿奶粉事件的阴影,在某些局部引起了人们的恐慌。23日,酒类股票几乎全线跌停。
在当前云谲波诡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传言的杀伤力也无法忽视。10月27日,美国《新闻周刊》以“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次灾难”为题发表文章认为,信贷危机发生的部分原因是“互联网的数据迷雾让普通消费者不知所措”。
有些金融机构本质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但由于市场传言“某某机构不行了”,客户和投资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纷纷回避被传言击中的金融机构,撤出资金,抛售股票,或者不再跟它们交易。结果,传言变成现实,似乎又佐证了传言的可信度,进而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9月23日,有手机短信称“东亚银行因持雷曼债券产生严重财务危机”。从23日下午至24日,东亚银行在香港和新加坡分行出现挤兑,同时,澳门国际银行、永亨银行也发生挤兑事件。随后,香港金管局及财政司出面辟谣,并拨款支持东亚银行。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说,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但在危机爆发和处理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虚假信息泛滥,引起大众心理极度恐慌,加速了世界金融大堤的溃决。
传播手段突变,增强传言杀伤力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传言成了经济社会生活中另一只令人生畏的“看不见的手”。
当危机来临时,人们的信心通常十分脆弱,对无从核实的传言总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说:“大多数人在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时,唯一理性的选择只能是放弃。”
多位传播学专家分析,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在这种“间接化”的社会生活中,传言成了影响人们判断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其中那些具有数据分析的“半专业谣言”,杀伤力最大。
杨飞认为,当前左右虚拟经济的两大要素,一个是资本流,一个是信息流,信息可以对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如果金融市场不能及时得到正确信息,必然导致资本脱离内在价值,无规律变动。
事实上,就传言形态本身来说,今天的传言与以往的传言并无区别。10月2日,韩国女影星崔真实自杀身亡。韩国警方发现,她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于一条网络谣言,说她借高利贷给好友安在焕,导致了安的自杀。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一代影后、25岁便自杀结束生命的阮玲玉,也曾留遗书一封:“我何罪之有?然则人言可畏。”
“传言还是传言,关键在于传播手段发生了质的突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教授说,网络、手机等便捷通信手段,使传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因而也来得更加迅猛。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彻底改变了信息渠道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局面,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在拓展了公众自由度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传言监管的难度。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些善于投机的机构,利用散布传言或谣言打击竞争对手。一些金融机构正是在“恶意中伤”下被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抛弃,最终走向破产的。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统计,66%的企业危机都起源于谣言。
应对传言,关键是公开透明,提高权威部门的公信力
不久前,香港有人涉嫌造谣,称美国国际集团有意出售其香港子公司友邦保险的亚洲业务。为此,上月末香港警方重拳出击,拘捕了包括美国万通亚洲保险有限公司高层在内的11名保险从业人员,而万通是友邦的竞争对手。
杨飞认为,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特殊时期,我国有必要采取措施规范信息流通,过滤失真信息,尤其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控,防止金融谣言借助网络大肆传播、扩散。
专家指出,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在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堵”,更重要的是公开透明,加强舆论引导。
“与其去管那些无聊的网站,不如培育权威的金融平台。”《投资者报》执行总编辑何刚说,“对抗噪音最好的办法,就是我的声音比他的还大。”
危机来临时,百姓最希望尽快听到权威、专业的声音。汶川大地震时,我国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受到世界赞誉,而目前在一些地方,信息发布的快速反应机制仍未建立起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常常失语,导致谣言泛滥失控。
新浪论坛一位网友发帖说:在这次“四川蛆橘”事件中,当地政府的信息发布时短信已经广泛流传了。如果政府的信息在刚出现虫害的时候就发布,就不会出现短信;如果在刚出现短信的时候政府就澄清、引导,就不会出现短信广泛流传的现象。
另一位网友说,以往某些地方和部门对突发事件首先矢口否认,而不久,现实情况的进展却印证了传言。为此,必须提高权威部门的公信力。
专家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的策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能否与时俱进地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