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一]:
今年6月就有媒体称王志将暂别央视,有可能到云南省担任副厅级干部,当时云南省委组织部曾出面辟谣,但现在却又成了事实。“传闻”成为现实,“辟谣”反而成了“谣言”,这种“官方辟谣”公信力何在?
[记者调查]:
“我们从未就王志来滇挂职一事发表过任何声明,包括所谓的辟谣声明。”云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了解到,所谓“云南省委组织部曾辟谣”的说法,源于今年6月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的一则“王志将赴云南当官”的新闻。报道是这样写的:“记者拨通了云南省委组织部的电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对这事‘不清楚’,‘目前我这里还没有接到通知。’”云南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记者打电话询问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同“组织部辟谣”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记者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今年早些时候,中组部、团中央招募赴西部“博士服务团”,王志报名参加,个别热衷追逐“名人”、炒作“名人”的媒体闻讯后,把其当成一条有“轰动效应”的特大新闻,迫不及待大肆炒作。然而,“博士服务团”报名的人很多,名额却有限,王志最终能不能被选派在当时根本就是个未知数,不会因其是“名人”就一定非他莫属,因此,当时云南省“没有接到通知”完全是实情。从开始报名到确定人选,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程序,到10月份这批人才正式下派,完全正常,并非一些媒体报道的“先辟谣后成真”。
[质疑二]:
假如王志不是央视“名嘴”,他还能成为丽江市副市长的人选吗?
[记者调查]:
据了解,王志此次到云南挂职,并非针对他是“名人”而作出的特别安排,他是同另外8名“博士服务团”成员一起到云南挂职的,这些同志都不是“名嘴”、“名人”,也都分别被安排到云南的几个州(市)担任副州(市)长。在这一点上,王志并没有任何特殊。
据权威人士介绍,组织一些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地区挂职,是中组部、团中央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智力支援行动,假如这次王志没有报名,而是一位叫“张志”、“李志”的报名,照样可能被安排为丽江市副市长人选;换言之,假如王志不是央视“名嘴”,比如是在某高校当教授,他拥有博士学位,而且报名参加了“博士服务团”到云南挂职,也照样可能被安排为丽江市副市长人选。
[质疑三]:
现在普通人连考一个最基层的乡镇公务员都要挤得头破血流,而王志仅仅因为有点“名气”,云南就慷慨赠与一个副厅级的高位,别人苦苦奋斗几十年都望尘莫及的位置,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唾手而得,这难道不让那些还在为考公务员而拼搏的芸芸众生心寒吗?还有什么公平正义?
[记者调查]:
一些媒体和公众只看到“明星当官”的表象,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王志参加的是中组部、团中央统一招募的赴西部地区“博士服务团”。这“服务”二字正是关键所在。
记者了解到,“博士服务团”是一项带有“志愿者”性质的活动,是中央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动员发达地区的高级人才到西部短期服务的一项人才支援西部计划。也就是说,“博士服务团”是为西部人民服务、帮助西部发展的,而不是来“当官”和分享“权力”的。安排一定的职务,是为了让他们有职有权,好办事,办得成事。按照中组部、团中央的统一要求,挂职期间应安排与其学位、职称相对应的行政职务,但并不占用当地的领导职数和公务员编制,不存在对当地干部和普通群众“不公”的问题,所谓“云南送官给‘名人’”的说法不能成立。
[质疑四]:
《公务员法》对“挂职锻炼”有明确规定,“挂职锻炼”的前提是本身要具备公务员身份,而王志作为央视主持人,并非公务员,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进行过公务员登记,却能够一步登天当上副厅级高官,这难道不是法律在为“名人”变通吗?
[记者调查]:
记者注意到,“程序违法”是对王志挂职担任副市长最主要的质疑理由,认为云南省委对他的任命违反了《公务员法》。这些质疑的声音看上去有理有据,也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同。
记者为此请教了有关法律专家。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天胜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按照我国的立法精神,专门法只针对专门的事项立法,而不涉及该事项之外。《公务员法》规定的是公务员挂职锻炼的相关程序,没有也不能规定除公务员的“挂职锻炼”之外,就不能有其他的挂职形式。事实上,需要挂职的情况很多,比如,作家、艺术家为了体验生活需要到基层挂职,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为教学和学术研究需要有时也会下去挂职,王志参加的“博士服务团”也是一种出于西部发展需要的挂职形式,这些情况均不属于《公务员法》规定的范畴。用《公务员法》来证明并不属于该法约束范围的事项“违法”,稍有点法律常识和逻辑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在“偷换概念”。
[质疑五]:
作为央视名牌栏目《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的任命为什么就不与公众“面对面”呢?按照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规定,领导干部应逐级提拔、公开选拔,提拔干部应任前公示。而王志从什么级别也不是的央视主持人,“连升三级”一跃成为副厅级干部,而且是在丽江老百姓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空降”,是否违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程序?
[记者调查]:
记者了解到,王志只是挂职,并非一些媒体和公众所理解的“提拔任用”。挂职既可以高挂,也可以低挂,如中央机关一些司局级干部到基层挂任处级职务的情况也很多。挂职期间,挂职者并不占用当地的行政编制名额,挂职结束后,挂职期间的级别不保留,如果原单位觉得可以提拔使用的,仍需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挂职因为不是正式的提拔任用,不需要任前公示。据了解,此前所有挂职干部都没有公示过。
云南省委组织部一位干部对记者说,“名人”只是一些媒体和公众认为的“名人”,媒体和公众认为王志比较“特殊”,但在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程序中却没有“名人”和“普通人”之分,无论王志有什么样的“光环”,也都只能适用与其他挂职干部完全一致的程序,不能因为王志的“名人”身份,社会关注度比其他人高一些,就单独对他进行任前公示。
[质疑六]:
王志既然由中组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选派到地方挂职,是否哪位头目看好了他,就以共青团的名义下派地方挂职锻炼,一旦培养出成绩,一年半载就可能到更高的位置任职?
[记者调查]:
在众多关于“王志当官”事件的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挂职锻炼”。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媒体和公众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大家其实都混淆了“挂职”和“挂职锻炼”的概念。
专家们说,公众可能对组织部门和共青团的职能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一说组织部就联想到“升官”,一说共青团就联想到“后备干部”。实际上,组织部的工作职责除干部工作、组织工作之外,还有很大一块工作是人才工作;共青团除了为党培养和储备“后备军”之外,还有很大一块工作是联系广大青年群体。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些媒体和公众可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了。王志参加的“博士服务团”活动虽然由中组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但主要是从青年人才工作的角度考虑的,而不是从干部选拔任用的角度,因此,王志和“博士服务团”其他成员到西部“挂职”,有别于为培养和提拔任用干部而采取的“挂职锻炼”措施,他们是作为“人才”被选派到西部“挂职”,而不是作为“后备干部”下来“挂职锻炼”,与他们将来的仕途升迁并无直接关系。
专家们指出,当然,有一些“博士服务团”成员后来确实作为党政人才使用了,但更多的是回去后仍然从事各自的专业技术工作。王志作为“博士服务团”一员到云南挂职,主要目的是“挂职服务”的,不应该理解为“挂职锻炼”。
[质疑七]:
同王志一样参加“博士服务团”到云南挂职的共有9人,为什么其他人都只挂了一个职务,唯独王志“一身兼三职”?是否因为王志是“名人”,就对他格外“高看一眼”?
[记者调查]:
王志在挂职担任丽江市副市长的同时,还兼任云南省委外宣办副主任和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记者了解到的内情是:王志的博士学位是新闻学方面的,他个人的愿望当初也是到省政府新闻办挂职(省委外宣办和省政府新闻办实际上是一回事,“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最初的方案也是这样。但云南省委在研究本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的岗位安排时,考虑到其他同志都是到州(市)挂职,唯独王志留在省直机关不合适,不能因为他是“名人”就跟别人不一样,因此最后决定让这批人都下到州(市)挂职。考虑到他个人的意愿和专业对口,仍然保留了新闻办的挂职,但平时工作、生活都在丽江,新闻办只是在有重要工作的时候,如大型的外宣活动,才让他发挥一下专家的作用,给一些咨询意见。
据有关部门介绍,这种安排不仅不是对王志的“特殊礼遇”,相反正是出于要“一视同仁”、都要下到基层去的考虑。
[质疑八]:
在给王志丽江市副市长职务的同时,又额外奉送一顶“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的帽子,是否意在用官位“收买”舆论监督——用王志这张“王牌”帮助云南拦截批评报道、负面报道?
[记者调查]:
记者带着一些媒体和公众的这一疑问,采访了云南省政府新闻办负责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一贯对舆论监督持欢迎和支持的态度。今年初,云南出台舆论监督新规,在全国率先将舆论监督纳入对干部问责的依据之一,此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批示宣传推广云南的做法,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都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这位负责人说,云南方面之所以尊重王志的个人意愿保留其在新闻办的挂职,除了“用其所长”外,并无任何要打压、堵截舆论监督的意图。
[质疑九]:
王志挂职丽江是否是一场典型的“权名交易”:王志需要过过“官瘾”,而丽江需要王志的“名人效应”,双方自然一拍即合?是否是丽江市一手导演了这场作秀游戏,在扭曲的政绩观推动下,上演了这场力邀“明星当官”的政治作秀闹剧?
[记者调查]:
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办主任张文银告诉记者,王志要到丽江挂职,丽江方面也是在云南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后才接到通知,此前不要说是丽江市,就连王志本人也没有想到会来丽江,他一直以为会按照他的个人意愿到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因此,所谓丽江市力邀“明星当官”等等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
张文银希望公众能认识到:第一,王志不是为了过“官瘾”才来挂职,他是参加“博士服务团”来为西部服务的,我们应该赞赏这种服务贫困落后地区的奉献精神;第二,“博士服务团”由中组部和团中央在全国统一招募志愿者、统一选派到西部,且有严格的资格准入条件,不是地方政府想送谁“官帽”就能送给谁的,“权名交易”等等说法根本无从谈起。
[质疑十]:
“王志当官”无非是旅游胜地丽江市精心策划的一次“广告秀”:借助王志的“名人效应”为丽江的旅游乃至政府形象加分,提高丽江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用“官位”做“广告”,难道不是对全国人民的忽悠吗?
[记者调查]:
“王志作为央视主持人之一,的确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说他是名人也不错,但我们丽江也是名动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吧?一个是‘名人’,一个是名城,但我敢说,知道丽江的人一定比知道王志的人多!”丽江古城纳西族居民和仕华对记者说,“不信?可以到北京的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问他是知道丽江还是知道王志?”和仕华认为,有些媒体可能把王志的“名人效应”夸大了,“丽江欲借‘名嘴’提高国际竞争力”之说很无聊,一个王志也担不起这样的重任。
“搞不懂有些媒体为啥这么喜欢拿‘名人’说事,这么个芝麻绿豆大的事也要掘地三尺,有意思吗?”和仕华说,“有一些媒体或许把王志当成妇孺皆知的‘大名人’了,说实话他没来丽江挂职之前,我还真不知道他是谁。”
和仕华告诉记者,《面对面》节目倒是经常看,但从没注意采访、问话的记者是谁。“节目里他不就是问几句话吗?哪个记者采访不提问题?能说出些道道、给人启发的是接受采访的那些人,我没觉得主持人有多了不起。报社记者问问题要记笔记,回去后还得花工夫整理、动脑筋写出漂亮的文章,主持电视节目就简单多了,往那儿一坐只管问,既不用记也不用写,脑子都不用怎么动,问完走人就是了。把他们捧成有多了不起的‘名人’,我不能理解。”
“再说了,王志是不是‘名人’、是有多大声誉的‘名人’,咱老百姓也不关心。”和仕华很认真地说,“在我们丽江群众的眼里,他跟其他副市长并没啥区别。他是博士,又是来服务西部的,我们只盼望他能运用他的才学,真正为丽江办几件有意义的事。”
(新华社昆明10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