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讲述太平公主传奇一生——
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五)
唐隆政变彻底除掉了韦后母女,但并没有解决谁当皇帝的问题。政变结束后,两个选择摆在了人们面前,让小皇帝李重茂接着当皇帝和拥立相王李旦当皇帝。
●禅让皇位
李旦和李重茂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按照中国古代帝制,父死子继,李重茂是唐中宗的儿子,具有法统优势;但唐中宗是暴卒,死前没有立太子,李重茂的即位是韦后策划的,如今韦后已败,他的皇位不够稳固。李旦的优势在于他得到了政变集团的拥护,是李唐宗室中当之无愧的老大,极具实力;但李旦不具有法统优势。法统优势和实力优势相比较,实力优势更为重要,所以政变结束后不久,李重茂决定禅让皇位给叔叔李旦。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面对小皇帝的禅让之举,李旦“固辞”。传统史学家一般都认为,这是李旦的性格因素决定的,李旦性格恬淡,一辈子不愿当皇帝。然而个人认为,李旦这时候坚决推辞,并非性格原因,关键是因为他的处境尴尬。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李旦完全是一个局外人,没有一点功劳,忽然黄袍加身,没有说服力。
●三郎瞒父
按照常理推测,既然政变集团准备让李旦当皇帝,就应该在政变之前通知他,让他领导政变,这样在政变后当皇帝就顺理成章了。李旦之所以毫不知情,是因为有人刻意隐瞒,这个人就是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
政变爆发前,有人提醒李隆基应该通知李旦。据记载,这时李隆基回答说:“我曹为此以徇社稷考虑,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意思是我搞政变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事成,就把天下让给父亲,事败,绝对不连累父亲。政变即将结束时,刘幽求建议李隆基说,大局已定,应该让相王出来主持局面。李隆基再次拒绝,直到政变彻底结束,残敌追剿干净,李隆基才将此事告诉了父亲。
李隆基没有让李旦参与政变,并非出于孝顺,而是自己想当皇帝。李旦在整个李唐宗室之中最有号召力,如果他参与政变,李隆基在整个政变中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再加上李隆基是庶出,没有优先继承权,所以他左思右想,决定对相王封锁消息,建立奇功,作为日后出人头地的资本。
●太平助兄
在众大臣和李隆基、李隆基大哥李成器的轮番说服下,李旦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皇位。然而这时坐在龙椅之上的还是小皇帝李重茂,两个人如何实现权力的交接呢?太平公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变结束后,太平公主就住在宫里,整日对李重茂进行思想教育,李重茂主动禅让皇位就是她教育的结果。看到李旦已经接受群臣的推戴,太平公主又导演了一场戏。政变后不久的一天,太平公主胁迫李重茂上朝,当时正值唐中宗国丧期间,龙椅在大殿的最东端,正对着的西边放着一口大棺材,棺材里是唐中宗李显的遗体,棺材旁还站着一个人,就是相王李旦。站在群臣之上的太平公主看到群臣就位,像司仪一样说,国家多难,皇帝想要禅让皇位给叔叔相王,大家觉得如何?群臣面面相觑,没有人敢说话。这时刘幽求说,皇帝能够大公无私地禅让皇位,是能够和尧舜媲美的高尚之举,应该成全。说完这套鬼话之后,刘幽求当即拿起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宣读起来。
政变之后,李重茂虽然已经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可他并没有想到事情如此突然,因此傻傻地坐在龙椅上不下来,大殿之上的气氛十分尴尬。太平公主三步并成两步走到龙椅前对李重茂说,天下已经归心相王,孩子,这个座位不是你的了。说完,太平公主揪住了李重茂的领子,将他扔在一边,然后到棺材旁抓住李旦的手,把他拉到龙椅前,按坐在御座之上,然后返身下殿,带领文武大臣山呼万岁。相王李旦第二次登基当了皇帝。
●李旦反击
相王李旦历经多次政治风暴,知道自己这个皇帝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面对功高难制的妹妹和儿子,他必须学会在夹缝中生存。
登基之后,李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摆平儿子和妹妹的关系。通过唐隆政变,李旦充分见识了儿子的心机和妹妹的威力,所以刚一登基,他马上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这两个人。李旦对李隆基采取了打压的措施,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当了皇帝就要立太子,然而李旦却摆出了一副迟疑的样子,想利用长子李成器打压李隆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恰恰就是李成器。李成器认为国家在危亡的情况下应该先考虑有功之臣,所以自己不敢居李隆基之上。除此之外,以刘幽求为代表的功臣也反对立李成器为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李旦被迫立李隆基为太子。虽然李旦压制李隆基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的这番作为给了李隆基一个下马威。对于太平公主,李旦采取了扶持的策略,他给了太平公主三份厚礼,即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家族实力和给予更多的特权。
唐睿宗时期,朝中出现了“一山二虎”的局面,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都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当时,李旦无论面对任何事情,自己都不敢擅自决定,只有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个人都同意,李旦才敢签字。天长日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大的权力,都把对方视为眼中钉,姑侄二人的斗争开始了。
●先发制人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距离刚刚发生的唐隆政变仅仅过去4个月,太平公主就到处散布流言飞语说,太子非长,不当立。为了达到目的,太平公主采取了三项措施。
首先,监控太子的私生活,企图从中找出漏洞。太平公主把亲信安插到李隆基身边,观察李隆基每天干了什么,有没有沉湎酒色,有没有不务正业,企图找出李隆基的失德行为。
其次,发动大臣向李旦提出废黜太子,企图让大臣们以臣子的名义迫使皇帝改变决定。
再次,太平公主恐吓李旦,让李旦感觉李隆基对其统治已经构成了威胁。李旦本来就觉得李隆基心机很深,日后会图谋不轨,太平公主就利用他的恐惧心理,造谣生事,李旦惶惶不可终日,总觉得李隆基要夺权。
●遭遇反击
李隆基心机不输太平公主,看到太平公主步步紧逼,他开始反击,针锋相对。李隆基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检点言行,不让太平公主抓住把柄。第二步是在大臣之中培养自己的力量,让大臣替自己反驳太平公主的诽谤,太平公主只要发难一次,李隆基这边的大臣就回应一次。一次,太平公主说太子非长,不当立。宰相宋璟回答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意?”意思是太子是立了大功的人,是国家未来的好主人,公主你怎么会说出换太子这样的话啊?宋璟是武则天时期的老臣,以性格耿直、不畏强暴著称,在大臣之中有很高的声望,他表明了立场,别的宰相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李隆基知道,想要在斗争中取得成功不能光靠防范,至少要做到攻防结合,所以他做的第三项反击措施就是让自己的两个支持者姚元之和宋璟主动找唐睿宗李旦谈话,姚元之就是后来和宋璟齐名的“开元贤相”姚崇。两个人对唐睿宗提出了一个分三步走的方案:把李隆基的两个哥哥调离政治中心,到外地当刺史,避免卷入纷繁复杂的宫廷斗争;让李隆基的两个弟弟担任太子卫队的将领,为太子服务;让太平公主和她的丈夫到东都洛阳,离开政治核心。
●太平落败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番斗法后,最后的裁决权摆在了李旦面前。李旦当时颁布了两条诏令,第一条诏令执行了姚元之和宋璟的方略,唯一的修改就是将太平公主安置到了蒲州,而不是洛阳。
蒲州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比洛阳距离长安近一些,李旦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一母同胞之中只剩下太平公主一人,不忍心将其安置到更远的洛阳。李旦颁布的第二条诏令就是让太子监国,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和一般轻罪的惩罚都由李隆基全权决定。姑侄斗法的第一回合,以李隆基的胜利、太平公主的失败告终。
●针锋相对
李旦的诏令刚一颁布,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法的第二回合就开始了。第二回合还是太平公主首先发难,她直接找到李隆基,声色俱厉地质问他为什么如此对待自己和兄弟。太平公主是几朝元老,皇族的领袖,又新立了大功,非常有威慑力,她的质问让李隆基害怕自己引起众怒,竟然选择了背信弃义。
为了证明清白,李隆基还找到父亲李旦,说姚元之和宋璟是彻头彻尾的奸臣,他们挑拨离间,请求李旦处死这两人。最终,李旦将姚元之和宋璟贬到地方。没过几天,李隆基的另外一个重要支持者、政变功臣刘幽求也被革除宰相一职,李隆基损失三员爱将。
李隆基做了重大牺牲后,太平公主也有所表示,她决定遵照诏令,远赴蒲州,第二回合到此结束。一方面,太平公主离开了政治中心长安;另一方面,太子李隆基的重要党羽被剪除,这一局的争斗两个人打成了平手。通过两个回合的斗法,人们得出结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实力相当,但李隆基稍占优势,斗争势必持续下去。
本版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