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大事件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空前危机。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和浩劫使得国家实力日益衰败,统治集团腐败无能。在这段令人窒息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没有磨灭,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下,一批批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投入到反抗列强侵略、反抗清廷割台的英勇斗争之中,这就是电视剧《台湾·1895》所要表现的主题。
该剧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本剧主人公群体与外国列强及清廷统治者的斗争,使观众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国台湾被割让的历史全过程。19世纪60年代后,法国、日本觊觎中国台湾。法国先是进攻越南,然后进犯福建马江,封锁中国台湾海峡,攻占中国台湾基隆,在我国军民的英勇抗击之下,最后不得不败退而回。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急于扩张,把中国台湾当成他们“开疆拓土”的第一目标。日本先是吞并琉球,后又制造“琅峤事件”,继而发动“甲午海战”,偷袭北洋水师,进犯大连花园口,屠杀旅顺军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日军又侵犯我国东北,进逼山海关,逼迫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并占领中国台湾。电视剧《台湾·1895》再现了日本觊觎并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全过程,目的就是让中华民族子孙毋忘国耻,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牢记历史教训。
塑造英雄群像
由于电视剧《台湾·1895》表现的是一幅场面恢弘、时空跨度巨大的历史画卷,剧中一共塑造了100多位有真名实姓的人物,这些人物分为3个群体:侵略者、腐朽的统治者、反抗侵略的英雄。剧中法国的远征军司令孤拔、日本的睦仁天皇、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陆军总督山县有朋等,代表着外国列强侵略者的角色。西太后、光绪帝、李鸿章、醇亲王等一干君臣,是腐朽的晚清统治者的代表。而反侵略、反割台的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是这部作品着重歌颂的英雄群体:抗法、抗倭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保卫中国台湾的沈葆桢,建设中国台湾的刘铭传,抗击外侮的邓世昌,反割台英勇抗日的丘逢甲、徐骧、吴彭年、高山族的“老祖母”……这个英雄群体面对民族危亡大义凛然,面对侵略者英勇斗争,用英雄壮举上演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曲爱国主义的慷慨悲歌。
尊重历史真实
电视剧《台湾·1895》的一大特色是尽可能恢复历史真实,这一点从剧本创作、导演拍摄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该剧本在创作过程中,诸多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台湾问题的学者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和讨论。编剧杨晓雄用一年多的时间翻阅了大量史料,多次亲临广西、广东、山东、福建等地进行实地采风考察。杨晓雄对创作历史题材剧本有着渊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写作功底,他深感这个剧本的创作责任重大。在创作剧本期间,杨晓雄被查出身患癌症,但是他仍旧夜以继日地写作,在交付第三版修改稿后不久便因病辞世。
该剧的拍摄耗时3个月,导演韩钢带领剧组在酷暑之中辗转全国各地,从广西到广东、从福建到浙江、从山东到北京,尽可能地在本剧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真实发生地进行实景拍摄。导演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台词的表述等方面都认真推敲,并运用镜头语言、灯光美术等手段使人物、场景、事件都表现得十分逼真。许多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服装都按照原始照片精心设计,比如黑旗军刘永福的形象及黑旗军的服装都是按原型设计的。同时采用近84段旁白还原历史的真实,并且特别制作了120多分钟的特技,共近600多个镜头,利用高科技手段恢复了大量战争、海战等场景。
表演自然可信
在演员表演方面,主要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摒弃简单化、脸谱化的表演,把剧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塑造得十分丰满,有血有肉,从而使观众能感受到真实的环境和气氛。李鸿章的扮演者李雪健为演好、演活这个角色,认真研读剧本、翻阅《李鸿章传》等历史资料,经常为一句台词找导演反复商量。在李雪健的努力下,剧中的李鸿章不再是一个脸谱化的奸臣,而是一个有着极深谋算、握有兵权又通过向列强求和来保存自己实力的晚清重臣。观众们熟悉的硬派演员常戎,此次扮演抗日英雄刘永福,在以往的影视剧中这个人物较少作为主人公出现,常戎演出了刘永福抗击日寇的决心和铮铮铁骨,让这位民族英雄鲜活地出现在观众面前。(王 婧)
36集电视剧《台湾·1895》是第一部以“中国台湾如何被割让”为主题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本剧通过聚焦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895年的《马关条约》,截取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割让中国台湾的屈辱历史片断,艺术地再现了海峡两岸的爱国志士反侵略、反割台的英勇斗争史实,塑造了一批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形象。实力派演员李雪健、潘虹、常戎等都有精彩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