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08 年 11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
新华网记者 曹霁阳 熊 琳

  被称为“中国第一大考”“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今年更是进入“高烧”状态:统计显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105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20多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与上一年的60∶1相比,大幅增长。

  人们对“公务员热”并不陌生,而眼下“高烧”到如此程度,颇值得深思。在走访考生后可以发现,看似盲目的公务员考试热背后,其实是众多考生的无奈。

  

  为就业,大学生加入“考公”大军

  黑龙江省一所省属高校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的小王今年7月刚刚毕业,因为年初考研失败,又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她今年也加入了报考公务员的队伍。

  小王告诉记者,大学同学有的顺利就了业,有的读了研究生,而自己大学4年读下来却好像一事无成,读书、就业两头不沾边,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刚毕业时还经常和同学打打电话聊聊近况,可几个月下来,总听见人家聊工作、聊越来越充实的生活,感到特别失落,慢慢就和这些同学疏远了。

  大学毕业了却不能自食其力,“赋闲在家”这种状态让小王如坐针毡。思来想去,她还是报考了公务员考试,准备最后一搏。因为她给自己定下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目标,于是这次考试似乎比高考还要艰苦,心理压力很大。

  小王说,她每天都会8时准时开始复习,直到晚上11时。虽然大学几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可因为心里承受着不准失败的重压,感觉异常疲惫,喘不过气。

  更严重的是,因为自己长期没找到工作,小王家的家庭氛围也日趋紧张。小王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自不必说,父母也跟着着急上火,三口人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小王说:“我也很想就业,也能理解父母——他们期待我有一个高起点,希望我有个稳定的工作。”

  为了考试,小王先后上了两个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各种辅导书也是一应俱全。虽然为考试尽可能地充分准备,可招考计划一公布,小王还是傻了眼。因为学历是大学本科,专业又是金融,这些都严格限制了小王的报考选择。

  “许多公务员的招考条件提高了,不是统招硕士研究生根本不能报考,而且专业也限定得非常严格。”记者看了一下小王手中的某省公务员招考计划,个别热门的省直机关甚至要求报考者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看来,要想考入这里的公务员队伍,没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难度的确非常大。

  万般无奈之下,家住省会哈尔滨的小王最后选择了报考黑龙江省另外一个市的政府机关。报名截止后,她发现这个岗位仍然是100多人录取一个的录取比例。小王将面临的,是同样激烈的竞争。

  

  为跳槽,一些在职者“屡败屡战”

  据了解,建立人才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革除陈规、锐意改革的重大举措。1994年6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随后,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又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形成了涵盖笔试、面试、体检、考核、监督等诸多环节的考录法规体系。

  随着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更多的已就业者必须适应公务员“逢进必考”的规则,进入这支队伍必须通过相关考试,这无疑使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有所增加。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的资格审查已经通过了,今年我还要考公务员,请祝福我吧!”

  这是今年7月从黑龙江一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小周发给朋友的一条短信。小周曾在去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失利,今年报名工作一开始,她就又跃跃欲试了。小周表示,不管结果如何,今年还要再尝试一次。

  与很多毕业时遇到了就业困难而把报考公务员作为就业出路的大学生不同,小周一毕业就在银行系统就业了,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和待遇也不错。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报考公务员呢?小周认为,在银行系统工作,尽管工资高、待遇好,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遭遇“瓶颈”。公务员的工作就业前景好,接触社会的层面较广,能更好地提高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像小周一样,对目前从事的工作不满意,期待着成为“风险小、待遇高、有身份”的公务员,是许多人重回考场的重要原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公务员”在很多人眼里具有其他职业身份难以比拟的吸引力。

  

  为成功,应试者跨省“奔袭”

  “如果想成为公务员,仅仅在一个省份报考是远远不够的。”拥有丰富公务员考试经验的潘同学向记者介绍跨省应考经历时,风趣的言语中透露出些许疲惫和无奈。

  小潘说,一般而言,考生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但由于各省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时间从11月到第二年4月不等,因此,许多考生为了增加就业筹码,选择跨省考试,以增加自己应考成功的机会。

  “我曾参加过山东、江苏、辽宁以及河北的公务员考试。每次考试成绩都在120分以上,有时候甚至达到130多分,尽管如此,这些考试第二轮的复试都没有通过。”现就职于山东省济南市某律师事务所的小孙曾经4次参加跨省公务员考试。提起其中的过程,小孙向记者介绍,舟车劳顿、身心疲惫是漫漫赶考路上的最大感受。

  每次去不同的省份参加公务员考试,小孙都要进行详尽准备:出发前仔细查找列车时刻表,选择最便宜的行车路线;上网寻找考试地点附近住宿的地方,既要来往方便,又要考虑花费。

  小孙说,也有比较幸运的情况,比如在所去的城市有同学或者亲戚,就会联系到他们家中住宿。虽然这样免不了给人家带来麻烦,可为了省钱,再不好意思也得“放下面子”。

  今年,小孙又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当记者问其原因时,小孙表示,喜欢公务员工作是他如此选择的重要原因,无论多难,他都会再努力一次。

  针对公务员考试“高烧”现象,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表示,这与全社会的就业导向息息相关。在人们看来,公务员地位较高、待遇好,这种看法像指挥棒一样调动着年轻人的热情。此外,今年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危机使一些企业严重受挫,企业经营艰难,就业岗位减少,也是导致今年公务员报考过百万人的因素之一。

  

  公务员考试热,烧的可是虚火?

  “保研了吗?”“保哪里了?”

  秋季开学后,“保研”是各大学毕业班学生逢人必问的最时髦的问候语。

  “报公务员了吗?”“报哪儿了?”

  进入10月,“公务员”的话题迅速代替了“保研”,“行测”(行政能力测验)、“申论”成为校园最热的词。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有人如此形容庞大的公务员报考队伍。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夸张。

  与公务员招考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每年公务员考试结束后,媒体都会出现不少关于“弃考”的新闻,不少报名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

  已经在杭州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两年的周康戏谑当年自己报考公务员是“被逼上梁山”。当时周康正在西安念大学,国家公务员招考的通知出来后,母亲一天一个电话,催着他赶紧去报名,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母亲甚至开始帮他挑选职位。

  “考得上考不上是两码事,但无论如何你得去试试。”每次打电话,母亲都会丢下这句话。

  “就差替我去考了。”周康回忆,自己对传说中“进得官场,掌了权力,工作轻松,薪酬稳高,旱涝保收,社会福利好”的公务员职位其实并没有太大兴趣,甚至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当一名公务员。但是,看着母亲那么热心,从感情上不忍心拒绝,加之报名也没有很大损失,于是就报了海关总署的一个职位。

  “无论如何你得去试试”,和周康的母亲一样,这是很多长辈对毕业生下的不可违抗的“指令”。在上一代人眼中,考上公务员就是“当了官”,当了官那是何等的光宗耀祖,工作稳定轻松、待遇好、社会地位高,有如此多的好处,自己的孩子怎能不去考?

  周康承认,当初报考公务员纯粹是家庭的压力,“买了一套书,但是什么都没看,根本就没准备过”,参加考试,只是为了给母亲一个交代,没有进面试在意料之中。

  “对我来说,现在的工作比公务员要好。”周康颇为自信地说。

  

  不是因为岗位诱人,而是不能失去可能的就业机会

  北京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萌最后报了国务院信息办。之前她曾四下打听,几经周折,报完名已是精疲力竭。

  “没有把握,只是大家都在报考,我也去试一试,好歹也是就业的一条路。”报了两个公务员辅导班,早已经开始埋头复习的小萌坦承自己对顺利过关几乎不抱希望。

  “那么早就开始准备了,还觉得没有把握,那还有哪些人会觉得有把握?”小萌摇摇头说,在她的同学中,没有任何人觉得自己是稳操胜券的。公务员报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家有目共睹,更多的人只是符合报考条件就去试一试,并没有押重注。

  在小萌和她的同学看来,“考公务员”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工作稳定、待遇好、地位高,而是就业压力太大,“只要有个机会就要试一试”,但多数人只是试一试,并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去准备。

  在一个职位几千人报考的公务员考试中,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大于高考。

  “除去保研、考研和准备出国的,我们班准备找工作的同学最后几乎全部报了公务员考试。”小萌轻描淡写地说。

  在这个22岁的小姑娘眼里,上辅导班、做“行测”、写“申论”是无奈之举,挤独木桥不是因为岗位诱人,而是“不能失去一个可能的就业机会”。

  “不想花太多精力,如果能进面试,到时再去了解也不晚。”小萌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报的职位具体是干什么的,对公务员的职责、工作特点、大概的收入情况、需要准备什么,都不很了解。

  一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大学老师认为,指责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是盲目追风或者缺乏职业规划和创业理想,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他认为,应届生报考公务员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就业竞争太激烈了,他们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何况还是一个不错的岗位。

  未雨绸缪,保研了还要来练兵

  在庞大的公务员考生队伍中,小林并不起眼也没有什么优势:应届毕业生,本科,非名牌学校毕业生,并不热门的专业,非党员,无基层工作经验。

  他唯一惹眼的条件,并让很多人由此判断他“自讨苦吃”的一条是:已保研。

  按照学校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规定,已被录取的免试研究生,学校不再为其办理统考报考手续,也不能再参加就业。

  “即使考上公务员了,我也不能并且不会放弃读研的。”小林明确表示。

  每次有人诧异他为何要去“自讨苦吃”时,小林都笑笑:“玩儿呗,保完研没事干了。”

  “一方面是想去见识一下‘国考’到底有多难,也让人生完整一次,毕竟大家都在考。”小林对笔者透露了自己报名公务员考试的真正原因,“最重要的是为研究生毕业后再考公务员打基础。”

  未雨绸缪,要过程不要结果,自降学历把参加公务员考试当成一场全真模拟的人并不在少数。大四的保研生、在读研究生越来越多地挤进公务员报考大军中。

  尽管《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中明确提出,在读的非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得参加公务员考试,但因为当年的研究生保送生和在读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历,自降学历使他们有机会进入考场。

  “没有经历过找工作,研究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提前一年先试试看。”尽管这些人一般都是抱着“玩玩”、“尝试”的心理报名参加考试的,但是,在公务员报名录用比例的计算中,他们确确实实增大了原本已是超大分母的值。从理论上讲,他们为“公务员热”又添了一把火。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