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激烈争斗,为了自己的利益,唐睿宗李旦忽左忽右搞平衡。慢慢地李旦发现,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以摆平这两个人的矛盾,反而把朝政搞得混乱复杂。当时有两件事对李旦的打击很大,这就是斜封官事件和宰相集体罢免事件。
●朝令夕改
斜封官是唐中宗时期的一个制度,只要能够拿出30万钱贿赂宫廷贵妇,就能当官。斜封官素质低下,不懂为官之道,李旦对这个政治弊端十分清楚,他想扭转一下政治风气,所以一当上皇帝就下了一道命令,罢免所有斜封官。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看到一大批斜封官被罢免,都觉得自己笼络人心的时机到了,都准备讨好斜封官,扩大势力。
李隆基派手下对李旦说:“斜封官皆先帝所除,恩命已布,姚元之等建议,一朝尽夺之,彰先帝之过,为陛下招怨……”意思是斜封官都是先帝唐中宗封的,你现在罢免他们,不是彰显你哥哥的过失吗?另外,斜封官的官职都是花钱买来的,现在没当几年就罢免,这些人能不怨恨你吗?如果在他们的鼓动之下四海沸腾,你这个皇帝还能当长久吗?李隆基对李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李旦心有所动。
李隆基有所动作后,太平公主也开始行动了。唐中宗时期,太平公主也是有权力的宫廷贵妇之一,很多斜封官就是她一手提拔的,所以她亲自劝李旦不要一时鲁莽。除此之外,她还找到了一个叫慧范的和尚,让他去游说李旦。
在双方的压力下,李旦很快又发布了一道命令,让斜封官官复原职,改革彻底失败。斜封官制度仍然存在,一方面使朝政继续紊乱下去,另一方面,李旦朝令夕改,威望下降。
●灰心让位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争导致官员之间也争斗不断,朝廷行政效率下降。一天,忍无可忍的李旦把所有宰相叫到面前说:“政治混乱,官员激增,水旱灾害频繁,人民生活也很痛苦,我当皇帝固然要负主要责任,可你们号称‘辅弼之臣’,就不应该负责任吗?”一下子罢免了当时所有的宰相。
李旦罢免宰相,是想重新安置一批既有能力又能听他话的人。但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左右这些宰相的职位,商议下来,四个宰相职位仍然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瓜分了。
李旦灰心之余想清楚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现在势均力敌,难分高下,自己想要坐收渔人之利不太容易。第二个结论是他们两个人这样龙争虎斗,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且对国家也不利,国家不能定于一尊,政局越来越混乱,大唐的国力也正在削弱。从李唐王朝发展的大局考虑,也从中国自古以来父子相承的继承原则考虑,他选择让位给儿子李隆基。
●弄巧成拙
景云二年4月,李旦刚当上皇帝10个月后的一天,他召集三品以上的高官,提出传位给太子李隆基,问大臣们是否可行。大臣们都沉默不语,李旦只好宣布退朝,让大臣们回家好好想想,第二天答复。
李隆基率先表明立场,坚决不敢担当大任,推辞了李旦的好意。此时太平公主还在蒲州,不方便直接表态,于是她派出党羽劝唐睿宗不要放弃权力,这样一场闹剧后,李旦竟然放弃让位,继续当起了皇帝。这时候,太平公主首先沉不住气了,她看到李隆基的权力节节攀升,李旦又流露出传位的念头,决定出击。
太平公主派一个术士找到李旦,术士对李旦说:“臣最近仰观天象,发现天空中出现一颗彗星。”在中国古代,彗星是除旧布新的象征,术士得出结论,恐怕太子要当皇帝。太平公主本想借此让李旦防备李隆基,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太平公主预料的那样,李旦听完术士的高论后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说:“既然天象如此,我就顺应天意,传位给李隆基。”
李旦的这一表态可谓石破天惊,太平公主聪明反被聪明误,将皇位拱手送给了李隆基。只有28岁的李隆基就要成为皇帝,李旦就要成为太上皇,太平公主遇到了从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