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河南,长在少林寺旁,从小因练武和“少林”结下甚深缘分的王秋雨作为《少林僧兵》的编剧,似乎正应了佛家所讲的因缘使然。
应少林寺的要求,剧本以“抗倭”事件为主线,因为那是一段至今没有在影视作品中表现过的历史。加上少林武术、民族精神和爱国情结三大精髓,这部大戏的整体骨架就基本搭成了。丰满血肉是王秋雨要做的事情,当时的他正在写《六祖慧能》一剧,对于禅武精神已有了深刻了解,这让《少林僧兵》的创作变得并不艰难。
故事像极了一个“轮回”
“抗倭是故事的大背景,但其中武僧们的设计还有另外的意思。《少林僧兵》还讲述了这些少林僧人在世事中逐渐剥离自我的修行过程,就像一个公案。”王秋雨这样一说,似乎一语道破天机。
的确,从开篇来看,故事还是从月空、月文进入少林寺讲起;中篇时,为了抗倭救国,他们带着一身武艺走出山门,跟随师父经历了众多人生磨难之后,月空因战圆寂,月文重回少林寺成为一名真正的僧人;结尾篇,曾经调皮的沙弥最终成长为一代高僧……这个过程像极了一个轮回,编剧似乎巧妙地用月文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回归”的过程。虽然其中必定艰难,但正是这种艰难才推进了人在觉性方面的真正“成长”。
关于人物的思索
剧中的人物是否确有其人?就3个师徒来说,“月文”一角属于臆造,而“月空”在历史上确有记载,而且还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制敌绝招——擅用铁棍,腾空跃起劈砸,可连人带刀一并砸碎,死后被封为“月空大将军”,至今松江边还有他的塔。
师父“大脚僧”看起来则有些眼熟,感觉性情和宋代的神僧“济颠”颇有几分神似,处处不拘小节,看着疯癫但实际比谁都明白,“没有原型,但人物灵感来源于一个传闻。据说有位疯和尚无名无姓,住在少林寺的后山,武功高强,实为一位得道高人”。禅宗本不着相,所以“大脚僧”的造型也没按常规剃头,而是学习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因无暇顾及,就随意留发了。
至于剧中涉及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王秋雨做了一些符合剧情的调整。“我主要写的是少林时期的戚继光,他并不完美,展现出了一些年轻人常有的性格弱点,比如不太成熟等等。其实,历史记载中的戚继光并非如此。”王秋雨话题一转,“据史料记载,戚继光少年老成、智慧超人,年少时在战略上的成就已超过俞大猷。”
引导观众“向善”
有关少林题材的电视剧,“少林功夫”自然是观众最想看的,设计精彩的武打场面是导演的活儿,编剧则是负责把题材的根基挖探,让人们在看过热闹之后还能有所感悟。
“我的所有指向就是‘善’。”王秋雨说,在他的设计中,月空和月文经常会面临触犯和遵守“五戒”的两难境地,比如在偷倭寇的武器时,“当这些挣扎出现时,他们就明白了佛学中圆融的含义,只要是为了行善,这些就不再是问题。”那若遭遇了感情呢?他们就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喜欢,也会不知所措。不同的是他们会不断地被自己特殊的身份所提醒,继而自我约束,这其实也是明心的过程。这个经历是很多出家人都有的,该剧表现得很真实,既不矫情又让人有所感悟,实在难得。
(张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