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仇人”面对面
杨家人与“仇人”的接触不止这一次。1949年,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杨虎城,整个计划是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的直接部署下完成的。“上世纪80年代,我父亲宴请过毛人凤的儿子毛渝南。作为统战对象,我们知道他是毛人凤的儿子,但他并不知道我父亲是杨虎城的儿子。”席间,两人谈笑自如,杨拯民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情绪,回家后也没有对家人提及,杨瀚还是通过后来报纸的报道才得知此事的。
杨拯民甚至还曾见过具体执行谋杀计划的保密局特务周养浩。“当时毛人凤把任务布置给保密局的两个少将,一个叫徐远举,是电影《烈火中永生》里的特务头子徐鹏飞的原型;另一个就是周养浩,他是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原型。解放后,他一直被关在监狱,1975年,刚刚被特赦出来,我父亲见了他。当别人向他介绍这是杨虎城的儿子时,他挺内疚的,表示忏悔。我父亲和他讲,那是当时政治的原因,不是他的原因。”
从小到大,杨瀚没有听过父亲对任何人表示过个人仇恨。“在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态度,他仇恨的是国民党的反动性。”
2006年,杨瀚去河南见了参与行刑的最后一个凶手杨轻典。“他已经88岁了,身体不是太好,脑子也不很清楚,但我一说是谁,他立刻就流泪了。同行的记者就问那些事,他不愿意再提,一边说一边哭。他说他当时根本不知道杀的是谁,事后才知道。”而杨瀚此行的目的也并非重提那些令老人悔恨的往事:“我就是想通过我这个行动告诉世人,仇恨不要继续。”
2007年,杨瀚出版了《杨虎城大传》,本以为“可以为先辈划上句号了,但心情依旧沉重”。杨瀚说:“我们要给历史留下一个完整的情节。随着台湾资料的解密,我们有可能知道这部分情况。我要做的是打扫灰尘,把这段历史的柜子打开,让大家能了解在近百年里,中国产生的这些特殊人物。” (刘心印)
杨虎城曾要求加入共产党
关于祖父,杨瀚小时候很少听父亲提起。杨瀚说:“直到1969年,父亲从‘牛棚’被放出来,他才把家里的5个孩子叫到一起,讲了家庭历史和祖父的情况。”15岁的杨瀚,听了父亲的讲述,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1893年冬,杨虎城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1918年,杨虎城加入靖国军,积极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陕西当时是北洋军阀的一个大基地,孙中山去世时,杨虎城是陕西唯一派去北京吊唁的军事统帅。从1922年底到1923年间,杨虎城开始接触共产主义。“北伐时期,他和共产党人的关系非常好。”1927年国民党清党时,杨虎城深感前途渺茫,在这种情况下,他向中共皖北特委正式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要求,但没得到批准。
1928年,迷茫中的杨虎城与妻子谢葆真、秘书米暂沉一起东渡日本。他和共产党东京支部也有来往,东京支部曾给中央写报告,要求发展他入党,中央批准了,可是等回信到日本的时候,他已经回国了。
杨瀚说,虽然与共产党失之交臂,但杨虎城一直与共产党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部队里很多人是共产党员,他的警卫团长就是共产党员,他都知道。祖父时任国民党17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但他一直拒不执行剿共的政策。共产党员在他的部队里前后发动了60多次起义,最大的规模是一个团,他都没有镇压。他的原则是轰走就完,如果回来了,他还照样收留。”
与蒋孝严见面
2009年1月,杨瀚到台湾收集关于杨虎城的资料,专门面见了连战和蒋孝严。“去见连战主要是去表达感谢,谈了半个小时,他也承认‘西安事变’是很重要的事件。”而与蒋孝严的见面,并不像记者想象的那样夹杂着复杂的感情,“我和蒋孝严谈两岸关系,也谈历史的一些东西,我把《杨虎城大传》送给他,他过去对这个不了解,说会好好看。”杨瀚说,他见蒋孝严只是因为同样作为历史人物的后代,都经受过很多的磨难,“我觉得这是个政治问题,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不是家仇。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了解真相,我和他谈得很好”。
杨拯民把张家事当作自家事
“张杨两家的关系是很特别的。”杨瀚说,最初与张学良见面的本该是自己的父亲、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
杨拯民生于1922年,杨虎城被捕时,他只有16岁。1938年,杨拯民前往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学良的大部分亲属在国内,杨拯民和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张学铭、张学森都是好朋友。杨瀚说:“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文革’前是海军的参谋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文革’后,落实政策这些事情都是通过我父亲来做的,父亲把张家的事始终当成自家的事来办。”
1987年,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后,通过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杨拯民和张学良取得了联系。1991年,张学良结束幽禁生活获得赴美探亲的自由。“当时中央决定去纽约看望张学良的人选,父亲也是被考虑的人选之一,但后来派吕正操去了。父亲总想见张一面,另外,父亲也想动员他回来。”杨瀚说。
1996年,杨拯民终于获得了去美国探望张学良的机会,但就在双方都已约定好,并办妥签证准备起程时,杨拯民被查出患了癌症,需要动手术。“1998年,父亲身体稍微恢复之后,我们又探讨了赴美探望张学良的计划。但一个月后,父亲忽然去世了。”
没有见到张学良成了杨拯民最后未了的心愿。“这个任务,就落到我身上了。”杨瀚说,1999年,在夏威夷的一间教堂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张学良,而这次见面和杨瀚的预想完全不同。
“他的亲戚跟他讲,这是杨虎城的孙子,来看你了。他就说‘谢谢、谢谢’,其他的什么都没说,只是听到杨虎城3个字的时候身子颤了一下。”杨瀚感到不解,按照外面的宣传来讲,张、杨两人是生死之交,可是几十年后,杨家的人第一次去看他,他为什么反应如此平淡?
与张学良的第二次见面,是安排在张学良的住处希尔顿酒店楼下,他的侄女用轮椅推着他到海边散步。杨瀚陪着张学良走了一段路:“他根本没有和我谈话的意思,我也没有去刨根问底,就是礼节性地去看看他,算是了却了父亲的一个心愿。”
2000年,张学良百岁生日,杨瀚受邀再次探访了张学良。“这次去,他还是什么也没说。我很不理解,就想通过史实把它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杨瀚开始研究那段历史。杨瀚说:“我发表了一篇题为《我见到了张学良》的文章,写了一下我见他的过程和我为什么要去见他。”
张、杨二人关系微妙
杨瀚告诉记者,其实“西安事变”早在1935年就开始酝酿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在部队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当时蒋介石在外面不允许讲抗日,但祖父是有活动必讲抗日,所以在政治上和蒋介石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但蒋对他也无可奈何,因为他势力太大了,老百姓都拥护他。”
1935年,张学良的东北军到达陕北后,杨虎城就开始思考如何联合张学良实现抗日。杨瀚说:“一开始,祖父和张学良关系并不好。东北军装备好,张学良又受过高等教育,根本看不起祖父,说他就是一个大老粗。张学良在西安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其余的都派到前线‘剿共’去了。他的房子离东城门很近,他的警卫营营长就住在城门楼上,以防祖父对他有什么不利,可以从东门跑。”
很快,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抗日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他们的交往日渐密切。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达西安,在张学良多次哭谏无效后,张、杨二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14天后,经过多方努力,在达成抗日共识的前提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介石离开了西安。
1937年6月,杨虎城被迫与妻子谢葆真、三子拯中搭乘美轮“胡佛总统号”出国考察。当年10月,在宋子文一封电报“值兹全国抗战,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吾兄虽未奉电召,弟意宜自动返国。如何?盼复”的诱惑下,杨虎城从欧洲返回祖国,渴望参加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不料,回国后即遭到蒋介石亲自布置、戴笠亲自组织实施的秘密逮捕,之后是长达12年没有审判的监禁以及最后殃及子女、部属的屠杀。
核心导读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对挽救抗日危局、促成国共两党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变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也随之彻底改变。张学良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幽禁生活,杨虎城则在被囚禁12年后,连同子女、卫士和秘书一家8口在重庆惨遭秘密杀害。
从2000年起,杨瀚着手研究祖父杨虎城,并于2007年出版了40万字的《杨虎城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