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化鹤壁
上一版3  4下一版  
风雨寒坡洞
寒坡洞坐落于淇河东岸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9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雨寒坡洞

  寒坡洞位于淇滨区庞村西南三里的淇河东岸,坐东向西,旧凿有洞窟,洞前有两层小院。这段夹在两岸高地间的淇河为冲出山地走向平原积蓄最后的力量,水面显得平静、开阔,与岸畔的怪石、挑檐的庙宇、峥嵘的树木、流动的竹筏构成一幅美景,引得无数摄影爱好者驻足创作。

  

  古往今来寒坡洞

  

  关于寒坡洞的由来,当地人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唐代有个叫韩波的武官,后来辞官归乡,见到此处风景宜人,便在此峭壁上凿洞隐居,于是此处便有了韩波洞,乡民呼来唤去,便成了“寒坡洞”;又说,明代淇河西岸的马圪垱村出了一位叫马寒坡的武官,卸甲归田,隐居于此,于是这里便有了寒坡洞的名字。据清光绪《浚县志》载:“寒坡洞在黑山南五里许,下临淇水,深邃幽幻,凿此以避兵者。”书上也说大概是这样,具体年代、由来也不清楚。寒坡洞,你自己能否说清楚呢?

  寒坡洞上院是几孔窑洞,供奉了玉帝、王母等中国传统的神,还有老君、王禅、毛遂等道家和兵家的历史名人。下院几座大殿则供奉了释迦牟尼佛、观世音等佛家代表。其实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大凡聚集“灵气”的景致所在,各路神仙也扎堆并存,少了谁也不行。北方地区往往有以烩菜、饺子为美食的传统,似乎可以揭示这种杂融一体、兼收并蓄思想的文化根源和民众基础。行善的香客来此一趟便可请到诸位,挨个膜拜,没准哪一位有了灵验,就能遂了心愿呢。这不光是“面子”的问题——关系学在宗教信仰的积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入情入理而不露痕迹,寒坡洞概莫能外。

  据老人们说,这里原有几通比较大的碑刻,在“文革”中被毁,此前我市第一任市委书记郝明甫曾授意把这里的一尊石佛和金山寺的圣旨碑一道安放到人民公园,供游人观赏,后来被保护性地埋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石佛又重被发掘,回到寒坡洞。传说,石佛重被迎回这天,本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当载着石佛的车子回到庞村时,巷陌间竟一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车子缓步前行中,走向了寒坡洞方向,霎时风收尘住,惊得路人目瞪口呆。

  香火在时空的隧道中得以延续。然而这尊释迦牟尼佛石像始造于何朝何代,目前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关于石佛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寒坡洞居住的师傅一连几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并有佛祖授下灵法。一天早上,洞院里的小师傅到淇河打水,见到河中漂浮着一尊石佛头,忙向师傅报告,师傅根据梦中点化,用一根细绳串上三枚铜制钱,尽力抛向河中的石佛头像,细绳不偏不倚拴在了佛像的耳朵上,师徒二人便就势把石佛提出水面,安顿在洞院中。

  石质的佛像从淇河上漂来固不可信,美丽的传说只是让人感觉佛像的来历愈加神秘。    

  石佛很幸运地避开了灾难般的大浩劫,却没能避开文物贩子的黑手。一天早上,庙祝马天鹏推开佛堂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石佛的头像不翼而飞。据介绍,这尊释迦牟尼头像螺髻层积,慈眉善目,做工细腻,造型生动,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究竟它流落到何处了呢?

  碑刻已毁坏殆尽,残存下来的只有一通清光绪18年的《重修寒坡洞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来到寒坡洞,他惊喜地发现,就在这块残碑上,写有“浮山在左,金山在右,淇水绕于前,大伾依其后”字样,更成为了他寻找罗贯中隐居地的有力证据。1989年4月16日,孟先生在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罗贯中隐居于鹤壁许家沟的学术观点,引起世人瞩目,现在已渐为人熟知。这通石碑是现在寒坡洞唯一残存的古碑刻,它斑驳的碑面上隐约可见“未知开辟何时”,它也没能说清楚寒坡洞的来历。也许这会是永远的一个谜,即使有一天当年被用作兴修水利的残碑碎块破土而出,也不会有明晰的发现——100多年前,当所有的古碑刻都保存完好的情况下,《重修寒坡洞碑记》成文时,可以参考的材料应该很丰富,也只得到一句“未知开辟何时”,想来这句话是碑文上转载了几番,而不是原创。

  曲径通幽,当年隐居的人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景,还是看中了这里的清幽呢?几年前寒坡洞还保留着原来的面目,左右两边有小径可以行人,在山石间转几个弯,或拾阶而上,或缓坡转下,转弯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小径旁的树、藤、花、草润浸了淇河的氤氲之气,极为奔放自然。各种鸟类或跳跃在枝头,或活动在草木丛生的卵石堆里,显得格外悠然又兴奋异常。来到寒坡洞的小院里,歇歇脚,擦把汗,静下来观望西下的夕阳在太行山的遮拦下渐渐隐去了踪迹,继而天边的云霞由金黄变得绯红,又转成深红;天空由明镜似的纯蓝色渐渐转为蓝黑色。这时万物一统在暮色中,视觉静了下来,听觉唯有淇河水泠泠作响,其余也静了下来。静中体味,个体如沧海一粟,飘渺、微小,又如溶入夜幕中的部分,在混沌中留些微醒,于盲目中可自为中心,闲适,淡泊。当年的隐者,不知所追求的又是何等境界呢?

  现在路修通了,时而一辆排着尾气的小车从寒坡洞的院中驶过,原有的深邃和幽幻被冲淡,“隐居”和“避兵”一下变得遥远而陌生。

  

  寒坡洞旁“避兵变”

  

  与寒坡洞一河之隔有个叫礼河寨的小村,也是个“避兵变”的所在地。村中一通明崇祯九年的石碑《重修古寨碑记》,说礼河寨“左邻淇水,右镇行山,周围深涧,百泉涌出,南面深涧,进可攻,退可守,盖先代士君避兵变处也”。

  可是避是怎么也避不开的。“崇祯六年,秦寇猖獗,境域不宁。”明朝末年一支起兵于陕西的农民军来到这里,兵事活动便在寒坡洞一带展开。我们无法想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以寨为村名的小村落昔日的寨墙如何恢宏、坚固,但它的战略地位却由另一通刊刻于明崇祯七年的残碑《巡按河南监察御史刘鸣固围保民事照》的存在可见一斑。碑中记述了训练乡勇如何保民防备、抵御外来入侵的战术战法,可以称得上是石刻的“兵书”。“远则以火炮石子袭之,近则用长枪搭钩戳之”,“旌旗所以壮胆识,金鼓所以示进止,火炮所以拒敌传号”,想来当时还应有置于高处的指挥楼,“旌旗四面示东西南北,金木水火制之。东方属木,用紫旗;西方属金,用黄旗;南方属火,用红旗;北方属水,用皂旗。”哪里有险情便可以以旗示警指挥增援。在平时防备上,“严行保甲”,“一家有弊,十家连坐,一甲有事,十甲连坐。日则搜寻查问,夜则梆铃巡逻”。从行文逻辑不甚严密来看,似是这位御史大人莅巡小寨,一边视察,一边授意训话,经旁人记录整理成文,刊刻石上。但防备要务面面俱到,若果能如此严谨行事,则外来的武装力量便不会有多少胜算的可能。

  时属当时浚县管辖的寒坡洞,你的身侧发生着什么事情呢?

  当地百姓称这支远道而来的军队为“寇”,在官方的笔下则是“贼”。清代的统治者对客观上帮他们进逐中原的武装力量毫不领情。清《浚县志》同样记录了这件事。“(崇祯)六年,贼破泽州,南逾太行,围怀庆”,浚县县令张肯堂“尝冒雨巡视大仁店(今大赉店)”,鼓舞兵民士气,(贼)“见防守严密不敢入境,六月五日,贼至汤阴鹿楼与宜沟近,张肯堂率兵驰逐,六月贼突入黑山,时驻营兵守在上庞,未到。几天以后,贼至,张肯堂率典吏章文辉领卫县(今卫贤)、寒住(今含珠)等村乡兵一千,偕大名中军沈炜战却之”。“八月战黑山,遂皆连捷”。这支从陕西一路战来的军队且战且走,它的统帅便是后来于崇祯十七年推翻明朝统治,建立大顺王朝的李自成。

  可以想象,这支农民义军占据黑山,对周围村寨构成军事威胁。而早期的起义农民还没有明确的政治经济纲领,劫掠平民、殃及无辜的事情时有发生。驻扎营兵的上庞村,防守有备的礼河寨,这支军队几攻不入,战事场面何等激荡、惨烈。而且在官方的记载中,这支军队在当时好像并没打几个胜仗,就被迫向北运动。地方的百姓也没从这支起义军的到来中得到怎样的实惠,只“境域不宁”,“士民失所无人庇护”——这也许正预示了这支军队建立短命王朝的历史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保城守土的浚县县令张肯堂,此后擢御史,后又任福建巡抚。清军入关后,在福州辅佐唐王建立南明政权,任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唐王败后,漂泊海外。顺治五年拜为鲁王的东阁大学士。顺治八年,清兵陷舟山,张家老小20余口自缢尽节。张肯堂成为南明朝廷殉节的最高级官员,尽忠尽节的中国文人气节从中原直至海疆跨过大半个中国,“难赋归来如靖节,聊歌正气续文山”,过不得平静的田园生活。

  时至今日,庞村、下庞的村民在淇河岸边的山岗上、农田里不时还能捡到箭镞。这些遗落的冷兵器时代的利器,更成为昔日战事的历史见证。极具战略价值的礼河寨因周围“百泉涌出”,再次成为新时期的战略要地——淇河水源保护区,并供应鹤壁全市生活用水。

  昔日寒坡洞的开创者,或厌倦纷繁,或迫于无奈,或自持孤傲,最终选择这淇河之滨的小小寒坡洞为栖居所,寻找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然而这看似僻静的寒坡洞,竟不时笼罩在无休止的势力盘剥中,恐怕不是当初的“韩波”所能想的到的。只是他所处的年代尚能安身、息心、养命罢。

  那么他的思想归宿呢?是佛?是道?是儒?联系支离破碎的传说,寒坡洞的开创人不管是避兵变还是武官归乡隐居,他的经历应是出身行伍,铁马冰河,尚合学纵,精通兵家战术。恐怕他真正认同的应该是“兵”家,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王禅、毛遂、孙膑的塑像在这里被敬为神明,食人烟火,而且他们应是寒坡洞主人所敬神明中的“土著”——这是他的先师,是他人格精神和智慧思辨的渊源。

  正如乡间的木匠要敬奉鲁班,古代的儒生要供奉孔子一样,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溯源活动往往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化人身上重演。这些或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和文化的闪现,正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折射和积淀。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不觉一句诗吟上心头。一泓碧水,伴随着寒坡洞走出昨天的历史,又在时代的更迭中成就着今天的辉煌。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