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6月的某日下午,希特勒的私人公寓,两名德国法本公司的高级职员在这里焦急地等待着,他们此行的目的在于终止纳粹对其公司的恶意宣传。纳粹咒骂该公司是“犹太财阀”的剥削工具,还批评它从事的是一项费用浩大的工程——用煤制成液体合成燃料,并因此获取政府的关税保护。
希特勒刚结束一次竞选演说回来,他本打算只花半个小时接见这两个人,但他对讨论的内容十分着迷,以致多谈了两个小时。最终,他向客人保证,合成燃料完全适合他为新德国所制订的计划,“没有石油的经济是不可思议的,德国自己生产汽油必须成为现实”。他向客人允诺制止宣传攻击,并说一旦自己执政,仍将维持对合成燃料的关税保护。法本公司总裁知道后说:“看来此人比我想象的要通情达理。”
希特勒有理由“通情达理”。他知道,德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太重。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为了称霸欧洲,他迅即整顿经济,加强对大企业的控制。
由于战争,飞机、坦克及各行业都需要石油,因此合成燃料技术变得极富决定性意义:德国不缺煤,只缺石油!
1936年下半年,德国开始筹建实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业。到入侵波兰时为止,全德已有14家氢化厂(造合成燃料的工厂)全速运转,另有6家在建。这些“自造石油”提供了德国航空用油总量的95%左右,没有它,德国空军就无法升空。
纳粹大规模造油
“无油”导致的转折
有许多因素促成希特勒同苏联开战:他对共产主义的深恶痛绝;对斯拉夫人的鄙视;他想操控欧亚大陆的欲望……但在所有原因之中,还有石油。
从一开始,巴库和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东线战役中心的目标。如果高加索的石油以及乌克兰的耕地能够归属于第三帝国,那么希特勒的“新秩序”便会因取之不竭的资源而变得无懈可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苏联运送石油和其他原料的货车正沿着铁道线缓缓开行。忽然,枪炮打破寂静,火光染亮天空,配备60万辆机动战车和62.5万匹战马的300万德国军队发动了“闪电战”。这使毫无准备的斯大林措手不及,苏联几乎陷入崩溃边缘。
战争开始的几周内,希特勒夸耀的“我们破门而人,房屋就将倒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德军迅速推进,苏军节节败退,胜利似乎唾手可得,但是,希特勒对包括燃料在内的给养严重失算。只是,在胜利的沾沾自喜中,种种警告被希特勒忽视。
8月21日,希特勒对将军们下达指令:“在冬季来临前的最重要目标不在于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米亚和顿涅茨的工业和产煤区,并切断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针对将军们主攻莫斯科的论点,他如此答复:“我的将军们对战争的经济方面一窍不通。”希特勒被征服的快感陶醉,他梦想建造一条从挪威到克里米亚的高速公路,并且“伏尔加河将成为我们的密西西比河”。
后来,猛醒的希特勒重新将莫斯科列为目标,但为时已晚。德军一直到1941年秋末才抵达莫斯科近郊。泥沼、大雪、疾病和给养的缺乏使他们身陷绝境。
德军也无法再抵达高加索了,原定的6周进军时间延长为数月。德国人设法攫取了一些苏军的油料补给,但无济于事,因为苏联的坦克靠柴油,德国的坦克用汽油。装甲师时常停滞不前,等待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油料供给。但装运燃油的卡车并不能及时赶到,因为它们也缺少燃料。在绝望中,有人开始尝试用骆驼运输石油。
在18个月的僵持后,形势急转直下。一天半夜,陆军元帅曼施坦因致电希特勒恳求将高加索部队划归他指挥,以便增援在斯大林格勒被困的第六军团。
希特勒拒绝了。这个独裁者说:“除非我们得到巴库的石油,否则战争就会失败。”
曼施坦因力图绕开石油问题,与希特勒争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败,希特勒却充耳不闻。相反,他激昂地描摹着德军的“中东会师”:“我们将集结各路大军,进攻印度,并在那里取得对英作战的最后胜利。晚安,元帅!”
结果可想而知,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希特勒臆想中的“中东会师”的另一方——隆美尔的北非军团也被击溃。情形正如隆美尔留下的遗言:“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枪炮也毫无用处。无论是枪炮还是弹药都没有多大用处,除非有汽油充足的车辆运送它们。”
到1943年中期,德军攻克巴库或中东油田的企图业已成为妄想。因此,它不得不自给自足,而合成燃料将成为它力图维持战争机器的唯一救星。
领导德国“提高合成燃料和其他原料产量”的人叫施佩尔。这位被希特勒誉为“伟大”的建筑师同样擅长于处理帝国紧迫的工业问题。在他任职的两年半内,盟军持续对德国的机场、火车站和轴承工厂等目标进行战略轰炸。但德军战机和弹药的产量还是得以增长3倍以上,坦克产量则增长近6倍。合成燃料工业像其余经济部门一样,上扬明显。1940年到1943年,合成燃料的产量几乎增长一倍。1944年第一季度,其产量占燃料总供应量的57%和航空汽油的92%。
如果不用包括俘虏和劳工在内的手段,这一切将无法实现(在纳粹合成燃料工业中,1/3的劳动力是俘虏和劳工)。希特勒将反犹太意识转变为凶残的屠杀,集中营就是“解决”的地点。但是,在这之前,所有健康的囚犯都将被强迫劳动——他们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法本公司在奥斯维辛的合成燃料和橡胶工厂。有30万名囚犯曾在奥斯维辛各处的工厂中做工。这些工厂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致用电量超过了整个柏林市的用电量。
劳工们仅靠极少的食物维系生命,他们往往在劳动几个月后,便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毒打或杀戮死于营中,然后被另一群“人畜”代替。
每天从四面八方步行4英里上工使囚犯们筋疲力尽,而且容易感染集中营里的各种疾病。为了避免这些,法本公司学习集中营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集中营“分支”——莫诺维茨。
编号“174517”是一个名为列瓦伊的意大利青年。他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熟悉化学知识,从而被分派到实验室工作。在谈到法本工业联合企业时,他说:“这个由钢铁、混凝土、烂污泥和烟尘组成的庞然大物,绝无美感可言。在它的范围内,寸草不生,土壤中渗透着毒液。唯一活动着的东西是机器和奴隶——前者比后者更有生气。这是鬼魂的世界,文明已荡然无存。”
1944年,盟军大反攻开始,合成燃料工厂成为盟军的“主要战略目标”。这造成1945年初的德国航空汽油产量锐减为1944年同期的0.5%。尽管如此,血战仍在继续。在柏林的地堡中,希特勒听着瓦格纳的“众神的末日”——他最喜爱的乐曲,等待着奇迹发生。
但是,施佩尔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千年帝国”的结局。在一次视察中,他遇见150辆德国陆军卡车,每辆卡车套着4头公牛——这是唯一前进的方法,燃料已经没有了。
(据《看世界》)
“众神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