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于北京举行的200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就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而言,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提出的安阳县西高穴曹魏大墓为曹操墓的阶段性结论具有相当的根据,但并非最终结论,要“盖棺定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西高穴曹魏大墓考古领队潘伟斌向媒体记者介绍了大墓发掘情况,提出九大证据支持“安阳曹魏大墓为曹操墓”这一阶段性结论。
第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其墓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和洛阳邙山上发掘的东汉大墓的墓砖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结合出土陶器、东汉五铢钱等多方面的证据,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大墓。
第二,墓葬规模与其身份相符。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仅从其墓道便可略见一斑,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从宽度上说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墓葬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
第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建安23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定下《终制》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7米~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的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第四,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23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西门豹祠位于邺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第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挖出了后赵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墓志上记载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唐代时魏武帝曹操的陵园还是十分清楚的,那么与其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第六,称谓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8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建安11年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他病死后,曹丕袭魏王位,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同年10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后曹操的称谓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魏武王,后为武帝。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
第七,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名牌共有7块,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是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第八是遗骨。
第九,出土物与其遗令“薄葬”相符。此墓葬虽规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王巍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这墓很可能是曹操高陵,河南考古工作者的观点值得重视。“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其旁边的一号墓要充分发掘,要将两个墓及各种出土的器物作详细比较,并结合历史文献及汉魏专家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得到一个结论性意见。现在离结论性意见还有很多路要走,要盖棺定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