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此情此景,这让人联想起一则新闻:2009年11月19日,浙江省环保局原局长戴备军因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被起诉。引人注意的是,长长的行贿名单中,一长串浙江知名企业赫然在列。
不规范的小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以钱换利可以理解,而竞争力强的知名大企业为何也要行贿?这家晾晒接待品的大型企业,据说在当地也属效益较好的。
大小企业一律“礼尚往来”,甚至不少号称规范清白的跨国企业也开始“入乡随俗”,这中间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思考。茅台酒也好,金镶玉也罢,说到底都是货币,推杯换盏间,本质是一桩桩的交易。企业不是天生喜欢与公权套近乎的,精明的企业纷纷如冤大头般对公职人员出手阔绰,纯属不得已而为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晒的不是接待品,而是五味杂陈的营商环境。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效、实用、一视同仁的规则,否则,企业就会在不规范、不正式的“隐形障碍赛”中举步维艰,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变得狭窄,雇工数量会减少,而工人也会缺乏法律的保护。
因此,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都会呼吁“倡导好的规则”,因为“好规则比认识熟人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天来被热议的浙商发布的“投资红黑榜”,其实也是对政策性营商环境的民间估算,尽管也许有欠公信,但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尤其是民资企业成长的维他命,权力一旦对市场干预过度或过当,企业必然“春江水暖鸭先知”。
几瓶茅台酒,这还是看得见的成本,在吃喝之外,还有更多无法晾晒的灰色成本沉淀着、喧嚣着。这些成本看似是企业的血汗,但最终,还是工人劳动价值和消费者荷包埋了单。这也是“工人现在一月领600多元钱工资,有人竟如此奢侈”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