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年俗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鹤城年文化 传承千百年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10 年 2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鹤城年文化 传承千百年

  年俗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是一代代炎黄子孙鲜明的文化脉络。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淇水之滨的鹤城儿女在过年时自然会表现出自己的年俗文化特色,这一特色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斗转星移,年轮滚滚,春节的脚步近了。连日来,记者在进行《春节完全服务手册》的专题采访中感受到,尽管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年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之下悄然改变,但是年画、剪纸、春联、鞭炮、年糕等传统的年俗物品仍然是今天鹤城年俗文化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鹤城年俗拾零 

  

  有资料显示,中国年俗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告别了“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蒙昧时代。到了西周初,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兴起,人们才逐渐有了“年”的概念。鹤壁曾为殷商畿内之地,在年俗文化传承上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表达了炎黄子孙追求喜庆、崇尚和谐、喜爱团圆、盼望丰年的心理诉求。

  鹤壁土生土长的民俗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馨芳对我市年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着深入的研究,多年来他潜心挖掘、整理和研究包括年俗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由他撰写的《民俗诠释》一书。

  齐馨芳介绍,鹤壁当地人将购买年货称为“赶年货”,从前赶年货一般过了祭灶便开始了,那时经济条件有限,农村人赶年货置办的多半是些香、蜡、神像、红纸、鞭炮等。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人赶年货和城里人一样,除了要购买上述年货外,鸡、鸭、鱼、肉、糖果、蔬菜、烟酒、瓜子等样样不能少。年货只有到集市上才能备齐,购买年货因而也称“赶年集”。

  蒸年糕是当地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一项,鹤壁的年糕分三层、五层、七层和九层,每一层的花瓣上均嵌有红枣。“糕”与“高”谐音,蒸年糕和吃年糕象征步步登高和步步高升,图个吉利。蒸年糕的同时要把一家人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吃的食品一齐蒸出来,因为这期间忌讳从事家务劳作。

  改革开放之前那些年,农村人大多都是用萝卜叶、萝卜丝、米面、麸皮等拌在一起蒸制的窝窝头当年糕。也有用玉米面蒸制的,俗称“蒸黄”。不过,现在已经见不到这样的年糕了。

  过年时贴春联又称贴对联,最早的对联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佳句:“新年纳余庆,佳节贺新春。”

  鹤壁民间传说,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的一年除夕,朱元璋看到有户人家没有按照他的旨意贴对联,经打听得知这家的主人是个阉猪的,一家人都不会写字,朱元璋便提笔为这家人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阉猪的得知是当朝皇帝的御笔便感恩不已,视这幅对联为传家宝。从此,家家户户过年贴春联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鹤壁人贴春联是有禁忌的,春联必须用红纸,也有用绿纸的,取花红柳绿之意。而春联如果用白纸则犯了大忌。家中若有老人去世,三年内一般不贴春联,也有的在第一年不贴,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用紫色或兰色纸,第四年恢复用红纸贴春联。

  年画、窗花是鹤壁人过年时喜爱的大众艺术品。当今鹤壁农村流行的年画中一类是门神、灶王爷像及其他一些天地神像,另一类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男耕女织的画面及春耕图、丰收图、娃娃图等。

  窗花一般以双喜字、燕子、喜鹊、腊梅、童男童女、丰收图等剪纸艺术为表现形式,民间艺人用红纸或黄纸剪制而成。

  鹤壁民间过年时贴的门神多半是秦琼与尉迟敬德。相传鹤壁人贴门神与唐太宗有关,唐太宗由于受阴魂迫害重病缠身,秦琼、尉迟敬德二人于是自告奋勇为唐太宗把守宫门,阻止阴魂进入宫中。此后数晚宫内相安无事。唐太宗看到秦琼、尉迟敬德得不到休息,便命人把二人的画像贴在宫门上,结果宫内照常保持安静,效果与真人守护一样。后来秦琼、尉迟敬德又成了百姓家的门神。民谣中说:“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由此可见百姓贴门神的含义。

  上世纪“文革”时期,贴门神的习俗受到冲击,甚至连其他画像也不能随意贴了。改革开放后贴门神之习俗再起,且演变成多种年画形式,赵云、马超、关羽、张飞、呼延庆、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成了门神,表达了驱邪、避灾、镇宅的愿望。

  挂红灯不像贴春联和门神那样有丰富的典故,人们挂红灯主要是为渲染春节的喜庆气氛。从前温饱问题尚难解决,只有少数人家挂红灯。近二十年来普通百姓过年也挂起了红灯,农村和城市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红灯高挂,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饺子在鹤壁最早是一种祭品,除了冬至和过年祭祀之外平时很难看到饺子,因此从前吃饺子象征过年。现在饺子成了日常食品,同时仍然是年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前欠债的人家在除夕这天是最难熬的。按照旧风俗,当年的债务要当年讨清,年底如果讨不到债,到大年初一就不能去讨了。所以债主得赶在大年三十这天上门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得四处躲避,过年有家也不能归,等到初一才能回家。穷人因此把过年称为年关。

  鹤壁人在年三十晚上吃完饺子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彻夜不眠,称之为守岁。传说古时有个叫作“祟”的妖怪每到年三十晚上便出来伤害孩童,大人们为保护孩子便整夜不睡,也不让孩子睡觉。

  为防止孩子打瞌睡,大人们用红布包着几枚铜钱给孩子玩。有个孩子特别困乏熬不下去便上床睡去了,铜钱滑到枕边。半夜时分“祟”来到这个孩子身边刚要伸手要摸孩子的头时,枕边的铜钱突然放光,“祟”被吓得落荒而逃,孩子安然无恙。后来,“守祟”变成“守岁”,“压祟钱”变成“压岁钱”。

  现在,除夕这天很少有人彻夜守岁了,人们祭罢神吃完饺子后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到半夜零时各家一齐燃放鞭炮,称为“定更炮”,代表辞旧岁。然后休息几个小时,等到凌晨四五点起床迎接新年,俗称“起五更”。

  过去“起五更”全家人要穿新衣、戴新帽、换新鞋迎接新年,家庭条件差的起码也要给孩子换上新衣服。富人家的大人和小孩全身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穿戴一新,代表着新的一年会更加富有。

  (下转13版)

  □晨报记者 陈志付

  完全服务手册

  □编辑/白瑞 美编/康迎风

  备年货自然少不了买对联。(资料图片)

  鹤壁老百姓过年有蒸花糕的习俗。(资料图片)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